宁夏旅游学校赵国果:行走在塞上江南的旅游传奇
作为中国西北旅游教育领域的标杆人物,赵国果以扎根宁夏三十余载的坚守,书写了职业教育与地域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典范。他首创的"塞上江南文化解码+现代服务技能"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出覆盖宁夏90%A级景区的管理骨干,更通过《黄河金岸旅游规划》《丝路驿站数字化改造》等项目推动区域旅游收入从2015年的412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80亿元。其提出的"文旅+生态+非遗"三位一体发展框架,已被纳入宁夏"十四五"文旅专项规划,形成教育反哺产业的独特闭环。
一、教育革新:构建塞上江南文旅人才矩阵
在银川市西夏区兴庆西路的校园里,赵国果团队打造的"移动式实景课堂"颠覆传统教学。通过与沙坡头景区共建的沙漠研学基地、与镇北堡影视城联合开发的影视旅游课程模块,学生每年完成超2000小时的实战训练。其主导开发的"西夏瓷制作""黄河筏客号子"等12门非遗课程,已培育出掌握3项以上传统技艺的复合型人才678名。
年份 | 毕业生就业率 | 景区管理岗占比 | 非遗传承人数 |
---|---|---|---|
2018 | 89% | 42% | 34人 |
2021 | 96% | 58% | 127人 |
2023 | 99% | 65% | 243人 |
这种"教室-景区-工坊"三维培养体系,使该校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金奖数量从2016年零的突破到2023年占据西北赛区35%的奖牌。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推动建立的"宁夏文旅人才储备库"已收录在校生基因图谱数据,精准匹配贺兰山缺、水洞沟等景区的人才需求。
二、资源活化:解码塞上江南文化基因
在赵国果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手绘的"宁夏文旅资源热力图",标注着23处待开发遗址和17条潜在文化线路。他带领团队完成的《宁夏长城军事要塞价值评估报告》,促成将明长城宁夏段151公里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其主持的"黄河古渡口数字化复原工程",运用三维建模技术重现了清代宁羌驿等7处水陆码头的历史场景。
文化项目 | 实施时间 | 经济效益 | 非遗活化数量 |
---|---|---|---|
黄河古渡AR体验馆 | 2019-2021 | 年均接待68万人次 | 绒花、柳编等9项 |
贺兰山岩画数字档案 | 2020-2022 | 带动周边民宿增长130% | 石雕、泥塑等15项 |
丝路商帮情景剧 | 2021-2023 | 衍生文创产品销售额破亿 | 秦腔、皮影等22项 |
特别在文旅融合创新方面,其设计的"星空营地+天文科普"产品使沙坡头景区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41%,研发的"枸杞采摘+制药工坊"体验线路带动中宁县旅游收入三年增长217%。这些实践印证着他常说的"文化不是标本,而是可触摸的生活"。
三、产教融合:打造西部文旅职教范式
在占地120亩的"现代文旅产学研基地",智能调酒机器人与手工八宝茶制作工坊比邻而建,VR全景导览室紧挨着传统皮影戏台。这种看似冲突的布局,恰是赵国果倡导的"传统技艺数字化生存"理念的具象化。通过与华为合作开发的"云上宁夏"平台,已实现全区83家3A级以上景区实时数据接入,为教学提供动态案例库。
合作项目 | 企业投入(万元) | 技术开发数 | 专利转化量 |
---|---|---|---|
智慧景区管理系统 | 850 | 客流预测算法等6项 | 3项发明专利 |
非遗数字藏品平台 | 1200 | 区块链确权技术等4项 | 8项实用新型专利 |
研学课程标准化体系 | 680 | 安全评估模型等9项 | 5项著作权登记 |
其构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更具开创性:每年选派20名教师赴迪拜帆船酒店、日本温泉协会等地研修,同时引入景区高管担任产业教授。这种双向流动使教师团队中具备"理论+实操"双证资质者比例达78%,远超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站在新建成的宁夏文旅大数据中心前,玻璃幕墙倒映着远处的贺兰山积雪。这里陈列着赵国果团队研发的"黄河文化基因库",包含10万件数字文物和3200小时口述史影像。这位将人生最好年华献给塞上江南的旅教人,正用科技创新延续着古老的丝路记忆——或许正如他办公室匾额所书:"教育是让文化活着的艺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lvyou/1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