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技术学校(珲春市技术学院)作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重要的职业教育机构,自成立以来始终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珲春市作为东北亚跨境合作枢纽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以跨境贸易、现代制造、信息技术为主的专业体系,并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开展深度合作,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跨境育人”特色。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国际认证标准、建设智能化实训基地等举措,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为区域产业升级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珲春市技术学校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珲春市职业高中,2012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20年挂牌“珲春市技术学院”,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校区占地总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设有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等6大专业群,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教职工280人。
时间 |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
1985-2000年 | 初创期 | 依托普通中学资源开设机械加工、财会等基础专业 |
2001-2015年 | 扩张期 | 新增汽车维修、韩语商贸等跨境特色专业,建立首个校企实训基地 |
2016年至今 | 转型期 | 获批省级示范校,建设中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开设跨境电商专业 |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珲春市“跨境合作示范区”“海洋经济示范区”定位,动态调整专业布局。2023年招生专业达23个,覆盖二产、三产重点领域,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境能力拓展”三级架构,融入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韩国职业技能鉴定要素。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证书获取率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 | 浦项钢铁、斗山机床 | 92% |
信息技术 | 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 | 华为技术、浪潮集团 | 88% |
跨境商贸 | 跨境电商、国际物流 | 俄通收运、CJ物流 | 85% |
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海外研修、企业挂职、技能竞赛等途径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现有正高级讲师1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8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占比达35%。教学资源方面,建有智能制造虚拟仿真中心、跨境电商实战平台等12个现代化实训场所,设备总值1.2亿元,其中与俄罗斯远东高校共建的“俄语区跨境电子商务实训室”为国内首创。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专项能力 |
---|---|---|---|
理论教师 | 160 | 57%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2% |
实践指导教师 | 70 | 25% | 高级技师占比65% |
外籍教师 | 15 | 8% | 具备中俄韩多语种教学能力 |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探索“校政企俄韩”五方联动的培养机制,与珲春海洋经济示范区、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韩国釜山港湾厅建立战略合作。推行“2+1”跨境分段培养,即2年国内学习+1年境外实习,近三年累计输送126名学生赴俄韩企业实践。2023年毕业生双语(中韩/中俄)能力达标率78%,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人均运营3个以上跨境电商店铺,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8000人次,为当地企业定制技术改造方案37项。牵头组建“图们江流域职教联盟”,吸纳中俄韩32家企业和院校参与。其建设的“长吉图跨境人才数据库”已收录企业需求信息1.2万条,促成就业对接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在乡村振兴方面,派出电商讲师团队为周边乡镇培训直播人才2300余人次,助力珲春黄牛、松茸等特色产品上行。
发展瓶颈与未来规划
当前学校面临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国际化师资引进困难等挑战。根据《珲春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年前将投入2.3亿元建设“数字孪生工厂”实训基地,与韩国又松大学共建“跨境工业互联网学院”。计划到2030年实现专业链与珲春“千亿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百亿级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的全链条对接,打造东北亚职业教育改革样板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4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