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其他

吉林省劳动技术学校(吉林职教技术学院)

吉林省劳动技术学校(吉林职教技术学院)是吉林省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构建了覆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体系,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作为区域性职教标杆,学校在实训设施建设、双师型师资培养、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尤其在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吉林省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吉林省劳动技术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吉林省劳动局技工学校,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吉林职教技术学院,形成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格局。学校始终以“服务产业、赋能技能”为宗旨,聚焦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制造、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专业群。截至2023年,校园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设有12个教学系部,开设45个高职专业和28个中职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1.2万人。

时间阶段关键事件发展成果
1958-1999年技工学校时期,以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为主培养技术工人超3万人,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
2000-2015年升格高职院校,增设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类专业建成省级示范专业5个,校企合作单位突破100家
2016年至今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实施产教融合基地项目立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吉林省“汽车航母”“冰雪经济”“农业现代化”三大产业主题。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一汽集团共建订单班,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引入华为ICT认证体系,电子商务专业联合快手科技打造直播电商实训平台。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界拓展”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超过60%,推行“学期分段、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
装备制造类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CAD/CAM应用、多轴加工技术数控车工(高级)、UG建模工程师
信息技术类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应用Python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基础计算机二级、阿里云ACA认证
现代服务类旅游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冰雪旅游运营、运动损伤康复导游资格证、健康管理师

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完成1个月企业实践。现有专任教师680人中,“双师型”教师占比73%,包括省级教学名师12人、产业教授25人。教学资源方面,建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等8大实训平台,设备总值达2.3亿元。与德国博世、瑞士ABB等企业共建技术应用中心,开发活页式教材43部,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达85%。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代表性成果
双师型教师496人73%主持省级教改课题3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9项
企业兼职教师158人23%参与开发企业定制课程62门,指导学生获技能大赛奖项41项
硕士及以上教师512人75%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80余篇,编写行业标准3项

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

学校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体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47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项。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8%,主要服务于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产业园等区域。社会服务方面,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2万人次,为一汽解放、长光卫星等企业定制员工提升方案,承接吉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政府项目,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良性循环。

横向对比与特色优势

相较于东北地区同类院校,吉林省劳动技术学校在三个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一是产教融合深度领先,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厂中校”数量居省内首位;二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灵活,近三年新增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专业响应产业变革;三是社会培训体量大,年培训规模超过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在国际化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未来,学校计划通过建设国家级虚拟现实实训基地、申报中德国际合作项目等举措,进一步巩固区域职教龙头地位。其发展路径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方向,也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人才振兴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728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