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城市建设技工学校(郫都区公办)是成都市属公办技工院校,依托郫都区产业资源与政策优势,聚焦城市建设领域人才培养。学校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开设建筑施工、工程管理、智能建造等特色专业,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实训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与中建西部建设、成都城投等企业共建1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输送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4年创建的成都市建筑技工学校,2019年迁址郫都区并升级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现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定位为“立足成都、服务成渝、辐射西南”的城市建设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时间 | 发展阶段 | 关键成果 |
---|---|---|
1984-2005年 | 初创期 | 获评市级重点技工学校 |
2016-2019年 | 扩建期 | 投资2.3亿元建设新校区 |
2020年至今 | 提质期 | 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建筑全产业链”专业群,涵盖施工技术、工程管理、装配式建筑等7大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模块化”改革,引入BIM技术应用、智慧工地管理等前沿内容。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主干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工程技术类 | 建筑施工技术 | 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施工 | 二级建造师(预备) |
智能建造类 | 智能楼宇管理 | 物联网应用、智能家居系统 | 智能设备运维工程师 |
工程管理类 | 工程造价 | 工程量清单计价、BIM建模 | 造价员资格证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78%,高级职称32人。实施“校企双聘”机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校内专任教师 | 124 | 66.7% | 主持省级课题5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62 | 33.3% | 参与教材开发12本 |
正高级职称 | 15 | 8.1% | 获评四川省特级教师2人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建有装配式建筑实训中心、智慧工地模拟平台等18个实训场所,设备总资产达8600万元。其中,建筑信息模型(BIM)实训室配备Revit、Tekla等专业软件集群,处于西南地区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 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线:年产能3000立方米,可模拟预制构件生产全流程
- 建筑工程检测中心:具备CMA认证资质,承接第三方检测服务
- 虚拟仿真实训室:配置VR安全体验系统、无人机巡检模拟平台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深化“校中企、企中校”合作模式,与成都建工集团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联合开发《装配式建筑施工规范》等企业标准4项。近五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200人次。
合作企业 | 合作形式 | 年度成果 |
---|---|---|
中国五冶集团 | 订单班培养 | 年输送毕业生120人 |
万科西南区域 | BIM技术研发中心 | 联合申报专利6项 |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 | 现场工程师培养 | 定制化培训800人次 |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推行“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平均通过率92%。2023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9%,主要就业于建筑工程、市政路桥、装饰装修等领域。
就业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初次就业率 | 96.5% | 97.2% | 98.1% |
国企就业占比 | 68% | 71% | 73% |
起薪标准(元) | 4800 | 5200 | 5500 |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面向行业开展“工匠提升计划”,年培训规模突破1.2万人次。承接住建部门委托的“施工现场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项目,开发装配式建筑施工等专项培训包12个。
-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具备建筑类6个职业(工种)考评资质
- 技术服务输出:年完成工程质量检测项目200余项
- 社区服务: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公益讲座40场/年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面对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学校需突破传统技工培养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智能建造等新兴专业布局。当前存在产教融合深度不足、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未来将重点推进:
- 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基地,投入3000万元升级智能建造实训体系
- 深化与重庆建筑类院校合作,共建成渝双城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 拓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开发海外版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课程
成都城市建设技工学校(郫都区公办)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城市建设类专业体系。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形成“校企资源互嵌、人才共育共享”的办学模式,为传统技工院校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样本。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学校需进一步发挥公办院校资源优势,在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等新兴领域持续发力,打造西部地区城市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