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院长作为我国餐饮教育领域的重要推动者,始终以传承与创新中华饮食文化为核心使命。其领导下的学院不仅构建了全国领先的烹饪学科体系,更通过产教融合、国际化合作和非遗传承等多元路径,培养了大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餐饮人才。院长在推动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型、搭建校企协同平台、提升行业服务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尤其在“川菜标准化”“饮食文化国际传播”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学院成为连接传统烹饪与现代食品工业的桥梁。其治理模式既注重学术深度,又强调产业对接,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院长主导构建了“三位一体”学科体系,涵盖传统烹饪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餐饮管理三大方向。通过设立川菜研发中心、分子料理实验室等特色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学科方向 | 核心课程 | 行业认证匹配率 |
---|---|---|
传统烹饪工艺 | 蜀雕银丝、非遗面塑 | 92% |
食品工程 | 预制川菜研发、食品安全检测 | 85% |
餐饮管理 | 餐饮品牌运营、数字化餐管 | 88% |
二、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教师每年完成不少于60天的行业实践。通过引进国家级烹饪大师与食品科学博士相结合的复合型团队,形成“教授+技师”双轨制教学模式。
师资类型 | 人数占比 | 行业经历要求 |
---|---|---|
企业特聘技师 | 35% | 10年以上从业经验 |
学术型教授 | 40% | 主持省部级课题经历 |
海归教师 | 25% | 海外知名餐饮院校研修经历 |
三、产教融合实践
院长创新性建立“四阶递进”实训体系:校内模拟厨房→企业轮岗实训→创业孵化中心→国际赛事历练。与海底捞、眉州东坡等企业共建28个订单班,开发《新派川菜标准教程》等校企合作教材。
合作模式 | 企业数量 | 年输送人才量 |
---|---|---|
现代学徒制 | 15家 | 420人 |
产学研基地 | 9个 | - |
赛事联合培养 | 7家 | 180人 |
四、科研创新成果
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其中“川菜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获文化部专项资助。研发的低温腌制技术使传统腊肉保质期延长40%,相关专利已转化给郫县豆瓣企业。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7篇,其中SCI收录28篇
- 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
- 开发预制川菜SKU达200余种
五、国际交流合作
牵头成立“一带一路”美食教育联盟,与法国蓝带学院、日本调理师专门学校开展学分互认。每年选派30名师生参与海外孔子课堂建设,开发多语种川菜烹饪慕课。
合作国家 | 项目类型 | 年度交流规模 |
---|---|---|
法国 | 双学位项目 | 25人 |
泰国 | 海外实训基地 | 40人 |
澳大利亚 | 厨艺对抗赛 | 15队 |
六、社会服务贡献
院长推动建立“川菜扶贫”工程,为凉山州培训彝族厨师680人次,带动农家乐创业230家。疫情期间开发“家庭简易川菜”系列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破亿次。
- 承办省级职业技能大赛12次
- 为冬奥会提供菜品研发支持
- 年均开展公益培训超5000人次
七、非遗传承创新
首创“非遗+科技”保护模式,运用3D扫描技术记录87项川菜制作技艺。开发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使灯影牛肉丝等复杂技艺学习效率提升60%。
非遗项目 | 数字化进度 | 传承人培养数 |
---|---|---|
郫县豆瓣酿制 | 100% | 18人 |
杆杖牛肉制作 | 85% | 12人 |
糖油果子技法 | 75% | 9人 |
八、未来发展战略
正规划建设“智慧餐饮产业学院”,拟投入1.2亿元打造虚拟现实厨房、智能品控实验室。提出“大食物观”教育理念,将食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餐饮领军人才。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院长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成功破解传统烹饪教育与现代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其治理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突破关键在于找准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平衡点,建立灵活高效的产教对话机制。未来需在人工智能烹饪、食品营养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巩固中国餐饮教育的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