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卫生学校

益都卫校老校区(益都卫校老校园)

益都卫校老校区(益都卫校老校园)作为山东省潍坊市重要的近现代教育遗产,承载着中国医学职业教育发展的厚重历史。其建筑群以民国时期折衷主义风格为核心,融合中西建筑元素,布局严谨对称,功能分区清晰,现存校舍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含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12栋历史建筑。校区始建于1934年,历经民国、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多个历史阶段,培养了数万名基层医疗人才,被誉为“齐鲁护理人才的摇篮”。2019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后,其修缮与活化利用成为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

历史沿革与功能演变

益都卫校老校区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 初创期(1934-1949):由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建,原名“齐鲁护士学校”,采用教会医院附属教学模式,开设基础护理与公共卫生课程。
  • 国营转型期(1950-1998):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更名为益都卫生学校,增设临床医学、药学专业,形成“教学-临床-实训”一体化体系,高峰期在校生达800人。
  • 新生期(2000至今):老校区随新校区迁建逐渐停用,2015年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现转型为医学历史展览馆与文创园区。
时期 办学主体 专业设置 在校生规模
民国时期(1934-1949) 教会机构 护理、公共卫生 100-150人
计划经济期(1950-1980) 山东省卫生厅 护理、医士、药剂 300-500人
市场经济期(1981-2000) 潍坊市教育局 护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600-800人

建筑特征与空间格局

校区总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轴线长210米,东西宽130米,建筑密度约45%。核心建筑群包括:

  • 主教学楼: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外廊券柱设计,建筑面积2800㎡,原为理论教室与解剖实验室。
  • 护理实训楼:二层内廊式布局,清水红砖墙面,保留早期无影灯手术室与模拟病房。
  • 学生宿舍区:四合院形制,青砖灰缝工艺,每栋宿舍可容纳60-80名学生。
建筑名称 结构类型 建造年代 文物等级
主教学楼 砖木混合 1936年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护理实训楼 钢筋混凝土 1952年 历史建筑
1号学生宿舍 砖石结构 1947年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教育遗产价值维度

该校区在医学教育史中具有三重核心价值:

  1. 实证价值:完整保存1950年代标准化护理教材编写手稿、人体解剖模型等教学文物,填补我国早期中等医学教育实物空白。
  2. 技术传承价值:原址保留“希波克拉底誓言”碑刻、南丁格尔像等精神符号,见证现代护理伦理在中国的传播轨迹。
  3. 空间范式价值:教学区-生活区-医疗区的“三区联动”布局,成为当时全国卫生学校建设的参考模板。
价值类型 具体表现 同类对比(北京协和医学院老校区)
文献价值 现存档案2.3万卷,含1948年华北卫生会议记录 协和存世档案仅1.1万卷
技术传承 保留1952年《护理操作规范》原始蜡模教具 协和同类教具已数字化存档
空间原型 教学区轴线对称布局影响山东30余所卫校设计 协和采用分散式布局体系

保护利用矛盾与对策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建筑本体老化严重,主教学楼木构件虫蛀面积达35%;二是功能转型困难,文创业态入驻率不足40%;三是资金缺口显著,年均保护经费需求超800万元。建议建立“政府主导+专业运营+公众参与”模式,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复原消失的教学场景,开发医学人文研学课程,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这座跨越世纪的教育容器,既需坚守文物保护底线,更应探索适配新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唯有在历史真实性与功能适应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方能令益都卫校老校区重焕生机,继续书写医学教育的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weisheng/1716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