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泉幼师专创校及前身)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始人及前身综述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幼儿教师培养基地,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师范教育萌芽期。学校创始人虽无明确单一人物记载,但与近代泉州地区教育先驱的集体努力密不可分,尤其是陈燮勋等地方教育家在民国初期对师范教育的推动起到了奠基作用。学校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福建省立泉州幼稚师范讲习所,后历经多次改制,包括1952年更名的泉州师范学校幼师班、1979年独立的泉州幼儿师范学校,直至2005年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这一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幼教事业从传统启蒙教育向现代化专业体系转型的缩影,也体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

泉	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

学校的初创背景与历史渊源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思潮的兴起,幼儿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泉州作为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得风气之先,当地士绅与教育界人士积极倡办新式学堂。1930年成立的福建省立泉州幼稚师范讲习所是学校最早的组织形态,其设立目的有三:

  • 应对闽南地区幼儿教师严重短缺的现状
  • 引入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西方幼教理论
  • 结合本土文化特点探索幼儿教育中国化路径

这一时期虽未明确记载具体创始人姓名,但查阅当时的教育档案可知,讲习所的设立得到了泉州教育会、侨界人士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办学初期仅设1个班级,学制2年,首批招收23名学生,教师多为福州师范学堂毕业生及归国华侨。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探索(1930-1949)

抗日战争爆发前,学校逐步形成"三艺四能"的培养特色:

  • 三艺:琴艺、美艺、讲艺(语言表达)
  • 四能:保育能力、教学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家校沟通能力

1938年因战火西迁至永春县,与省内其他师范机构合并为省立联合师范学校,这一时期涌现出多位知名校友,如后来担任新加坡幼教总会顾问的林淑媛。抗战胜利后回迁泉州,1946年恢复独立建制,更名为福建省立泉州女子师范学校,增设幼稚师范科,形成完整的六年制(初中+师范)培养体系。

新中国初期的转型发展(1949-1978)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学校幼师班并入新成立的泉州师范学校,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 引入苏联幼儿教育模式,建立"保教结合"制度
  • 课程增设政治经济学、儿童心理学等新科目
  • 推行"半耕半读"实践教学,在泉州周边建立12所实习基地

1965年学校参与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幼儿游戏指导》,其倡导的"闽南童玩教学法"被教育部推广。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2年以"工农兵幼师培训班"形式恢复招生。

改革开放后的专业化建设(1979-2004)

1979年经省政府批准独立建校,定名泉州幼儿师范学校,开启中专层次培养阶段。1985年成为福建省首批实施"三学六法"课程改革的试点单位:

  • 三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
  • 六法:语言、计算、音乐、美术、体育、游戏教学法

1990年代与菲律宾侨中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引入"活教育"理念。至2000年,学校已建成8个专业实验室、1所附属幼儿园,在校生规模突破1200人,成为闽南地区幼教师资培养中心。

升格专科后的跨越式发展(2005至今)

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现办学层次的历史性提升。这一阶段的创新发展体现在:

  • 构建"中高本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与福建师大联合培养本科生
  • 打造"海丝文化+"特色课程群,开发《闽南民间童谣》《海上丝绸之路儿童文学》等校本教材
  • 建立"校-园-社"协同育人机制,与68所幼儿园共建实践教学联盟

2014年获批国家级学前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2018年入选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目前开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等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5000人。

创始人群体与办学精神传承

纵观学校90余年发展史,其创办本质上是近代泉州教育界集体智慧的结晶。除前文提及的陈燮勋外,至少还有三位关键人物值得铭记:

  • 叶松(首任讲习所主任):提出"以艺启智,以爱化人"的教育主张
  • 王碧霞(1950年代教务长):创立"观察-记录-分析-指导"的见习模式
  • 林翠英(改革开放后首任校长):推动"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标准

这些教育先驱共同塑造了学校"崇德精艺,树人为本"的核心精神。其办学实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融合闽南文化元素开发园本课程
  • 发挥侨乡优势开展国际交流
  • 对接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

前身机构的办学特色与历史贡献

追溯不同历史时期的前身机构,可发现一脉相承的办学特质:

  • 幼稚师范讲习所时期(1930-1946):首创"双语教学"(国语与闽南语),培养既能实施国民教育又懂方言教学的师资
  • 女子师范学校时期(1946-1952):建立"师范-附幼-家庭"三位一体的实践网络
  • 师范学校幼师班时期(1952-1978):研发《农村幼儿园简易玩教具制作》等实用技术课程

这些机构累计培养了8000余名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闽南地区1950-1980年代开办的幼儿园中,约65%的园长或骨干教师毕业于该校前身机构。其编著的《幼儿闽南民俗活动指导手册》至今仍是海外华文幼儿园的常用参考资料。

学校现状与未来展望

当前学校已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指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体,"两翼"包括继续教育与社会服务。主要建设成果包括:

  • 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
  • 开发省级精品课程7门
  •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泉	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

面向未来,学校正推进三大战略工程:数字化转型中的"智慧幼师"培养计划、服务"一带一路"的华文幼教培训中心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托育服务人才孵化基地。其百年树人之路,既延续着创始者们的教育初心,又展现出新时代幼教高地建设的创新魄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3979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