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校训及其历史价值的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明德砺志,精技强能”,这八个字凝聚了学院的精神内核与办学理念。“明德砺志”强调品德修养与理想追求,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精技强能”则突出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契合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校训的历史可追溯至学院成立之初,其诞生与贵州航天工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一所依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背景的高职院校,校训既传承了航天人“严谨、务实、创新”的行业精神,又融入了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特色。多年来,校训不仅是师生行为规范的准则,更成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助力航天事业的文化旗帜。
一、校训“明德砺志,精技强能”的文本解析
校训的表述简洁有力,内涵丰富:
- 明德砺志:源自儒家经典《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道德修养与志向磨砺的结合。“明德”要求师生以德为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砺志”则倡导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呼应航天行业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
- 精技强能:直指职业教育核心,体现“工匠精神”与现代产业需求的融合。“精技”要求技能学习的精细化与专业化,“强能”则注重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符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径。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背景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贵州航天职工大学,校训的雏形在早期办学中已初现端倪。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学院正式确立“明德砺志,精技强能”为校训,其形成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航天精神的浸润:学院依托航天科工集团,校训中“砺志”“强能”等表述与航天领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文化一脉相承。
- 职业教育改革的推动:2000年后,国家要求高职院校强化技能培养,校训中的“精技”条款应运而生,反映了从理论教育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型。
- 地域文化的融入:贵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的本地精神,为校训注入了地域特色,例如“砺志”与贵州山区坚韧不拔的人文气质高度契合。
三、校训在学院发展中的实践体现
校训不仅是一种口号,更贯穿于学院办学全过程:
- 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德技并修”的课程设置,如《航天精神导论》与《精密制造技术》并重,实现“明德”与“精技”的平衡。
- 校企合作模式:与航天江南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落实“强能”目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案例的比例超过80%。
- 校园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航天文化周”和“技能大师讲堂”,以“砺志”为主题鼓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四、校训对师生与社会的辐射影响
校训的精神价值通过多重维度延伸:
- 学生培养成效: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体现了“精技强能”的成果。
- 教师队伍建设:学院推行“双师型”教师占比超60%,要求教师既具备师德风范(明德),又拥有企业实践经历(强能)。
- 社会服务贡献:为贵州航天装备制造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部分校友成为航天领域的技术骨干,彰显校训的社会价值。
五、校训的时代适应性分析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校训被赋予新的内涵:
- 数字化转型中的“精技”:学院增设智能制造、无人机应用等专业,将传统技能与现代技术结合。
- 产教融合深化“强能”: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德育内涵的拓展:将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纳入思政课程,丰富“明德”的教育载体。
六、校训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未来展望
校训作为学院的文化基因,其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
- 与航天精神的协同进化: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为“砺志”教育提供鲜活素材。
- 国际化发展的适配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校训中的“强能”可延伸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
-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载体:未来可能通过虚拟仿真实训、AI辅助教学等手段,实现校训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以其深厚的历史根基和鲜明的实践导向,成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从航天工业的车间到贵州的山川大地,从传统的工匠技艺到智能化的生产一线,“明德砺志,精技强能”始终是学院回应时代命题的精神坐标。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校训将继续引领师生书写更多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精彩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39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