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训的历史与内涵评述
邯郸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校训集中体现了办学理念与育人特色。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不仅是师生共同遵循的精神准则,更是学院历史积淀与时代使命的结晶。据现有信息,该校的校训以“厚德强技、笃学创新”为核心,强调品德修养与专业能力并重,倡导扎实学习与开拓创新相结合。这一校训的形成与学院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又融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反映了学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责任担当。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建校初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在后续的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成为激励师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下将围绕校训的具体内容、历史背景、文化解读及实践意义展开详细阐述。
一、校训“厚德强技、笃学创新”的文本解析
“厚德强技、笃学创新”八字校训可拆解为四个关键词,每一组词语均承载着特定的教育内涵:
- 厚德:源自《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道德修养的根基性作用。学院将“德”置于首位,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师生以高尚品格立身。
- 强技:体现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即通过专业化训练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契合“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回应区域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 笃学:语出《论语》“笃信好学”,倡导脚踏实地、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反对浮躁功利,与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积累的特点相呼应。
- 创新:彰显时代精神,鼓励师生在技术应用与职业发展中突破传统思维,适应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挑战。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邯郸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 初创期(建校至2010年):学院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办学导向,初步提出“德技双修”的育人口号,为校训奠定了基础。
- 发展期(2011—2018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学院结合国家“产教融合”政策,将“创新”纳入核心理念,形成“厚德强技、学以致用”的过渡性表述。
- 定型期(2019年至今):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最终确立“厚德强技、笃学创新”为正式校训,并写入学院章程,成为制度化规范。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学院从技能传授到全面育人、从区域服务到对接国家战略的办学视野提升。
三、校训与中华传统文化及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
校训的深刻性体现在其对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吸纳:
- 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厚德”“笃学”延续了传统教育中“修身济世”的价值观,但摒弃了“重道轻器”的局限,通过“强技”实现知行合一。
- 职业教育特色的凸显:“强技”与“创新”直接指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要求高度一致。
- 地域文化的渗透:邯郸作为赵国古都,其“开放进取”的历史精神在校训中得以延续,例如“创新”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精神一脉相承。
四、校训在学院发展中的实践体现
校训不仅是口号,更深入到办学治校的各环节:
- 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德育学分制”强化“厚德”,依托“项目化教学”落实“强技”,形成“理论—实践—创新”三阶课程模块。
- 师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同时定期开展师德考核(“厚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 校园文化营造:举办“技能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校训具象化为师生日常行为准则。
五、校训对师生成长的指导意义
校训的价值在于其可践行的教育功能:
- 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德技双馨”的榜样评选,引导学生平衡职业能力与人格发展;以“创新学分”激励技术改良与专利申报。
- 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强技”),又保持终身学习态度(“笃学”),成为校训的示范者。
六、校训与同类院校的比较分析
横向对比其他高职院校的校训,邯郸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特色在于:
- 平衡性:相较于部分院校偏重“技”或“德”的单向表述,该校训更强调两者的辩证统一。
- 时代性:将“创新”明确列为校训要素,区别于传统校训中常见的“求实”“勤奋”等表述,突出职业教育的前沿性。
七、校训的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强化,校训的内涵需进一步拓展:
- 数字化融合:在“强技”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能要求。
- 国际化视野:通过“创新”推动跨境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人才。
邯郸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未来的起点。它以简洁的语言凝聚了办学智慧,并将持续引领学院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保持特色与发展活力。通过对其文本、历史与实践的全面剖析,可以看出校训不仅是校园文化的象征,更是职业教育育人逻辑的集中表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39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