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
衡水学院作为河北省属本科院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开设了丰富的思政课程;在师资建设上,重点培养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在育人环境上,通过红色文化熏陶和志愿服务等载体,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总体来看,衡水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较为系统,但仍有优化空间,例如在创新教学形式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方面需进一步探索。一、衡水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
衡水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校党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思政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学生管理工作,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格局。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思政教育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例如:
- 将思政课教师绩效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挂钩;
- 建立学生思政素养量化评价体系,纳入综合素质测评;
- 定期开展思政工作专项督查,确保政策落地。
二、思政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创新
衡水学院的思政课程以“必修+选修”模式为基础,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等核心内容,同时开设“四史”教育、法治专题等特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学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开展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增强课堂互动性。部分教师还尝试将衡水本地红色资源(如安平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然而,课程内容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反映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需解决。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
学校通过“引育并举”强化思政教师队伍,一方面引进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组织现有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培训。-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由资深教师指导教学科研;
- 设立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教师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研究;
- 定期举办教学竞赛,推广优秀教学案例。
目前,思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稳步提高,但高层次人才数量和科研成果影响力仍是短板。
四、实践育人模式与校园文化浸润
衡水学院将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形成了“校内+校外”双轮驱动模式:- 校内开展“红色文化月”“经典诵读”等活动,营造思政育人氛围;
- 校外与革命纪念馆、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调研、抗疫志愿服务等。
此外,学校通过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部分班级还创新性开展“微党课”分享。
五、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挑战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衡水学院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平台,推送思政微课、时事解读等内容。部分教师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与学生互动,打破时空限制。但网络思政仍面临资源分散、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如何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并提升传播效果,是下一步改进方向。
六、学生反馈与教育成效分析
根据校内调研,多数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对自身价值观塑造有帮助,尤其在增强家国情怀方面作用显著。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 部分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 实践机会分配不均衡,偏远地区学生参与度低;
- 考核方式偏重记忆,忽视实际应用能力。
七、未来优化方向与发展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衡水学院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发力:- 深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课程思政”改革,例如在理工科教学中融入科学伦理教育;
- 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开发更多实践项目;
- 优化网络平台资源整合,打造特色品牌栏目;
- 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衡水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体系构建和资源投入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需在针对性、创新性和协同性上持续突破,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