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理工学院校训与校长
烟台理工学院作为一所立足山东、面向全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始终秉持“明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校训不仅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更体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要求:明德强调品德修养,博学倡导知识积累,求实注重实践能力,创新则鼓励突破思维。校训与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高度契合,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指引。
现任校长于光辉教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领导者,深耕高等教育领域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前瞻性视野。他注重学科建设与产学研融合,推动学校在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特色发展。在于校长的带领下,烟台理工学院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并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途径提升办学质量。校训与校长的治校理念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学校的独特气质。
一、烟台理工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践行路径
明德博学,求实创新的八字校训,既是烟台理工学院的历史积淀,也是其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 1. 明德: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德育为先: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思政大讲堂”“红色文化实践”等活动强化价值观引领。
- 师德建设:定期开展教师职业素养培训,评选“师德标兵”,以师风带动学风。
- 跨学科课程设计:开设通识教育模块,鼓励学生选修人文、科技等领域的拓展课程。
- 图书馆资源建设:馆藏纸质与电子文献超百万册,并设立“学科服务专区”支持科研需求。
- 实践教学占比提升:实训课时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30%以上,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等省级示范平台。
- 校企协同育人:与万华化学、张裕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
- 双创教育体系: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超200项。
- 科研反哺教学: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成果转化为实验案例,如“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
二、校长于光辉的教育理念与管理实践
于光辉校长自任职以来,以“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为战略主线,推动学校实现了多项突破。 1. 办学定位的精准把握于校长明确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对接产业需求”的办学方向,主导调整专业结构,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前沿专业,淘汰同质化严重的传统专业。
- 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博士倍增计划”,五年内专任教师博士占比从15%提升至40%。
- 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参与1项企业实践项目。
与德国、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开展“2+2”双学位项目,并引入国际工程师认证标准,如德国ASIIN专业认证。
4. 校园文化品牌打造- 稷下讲坛:邀请院士、行业领袖开设讲座,年均举办50场。
- 科技文化节:通过竞赛、展览等形式展示学生创新成果,参与覆盖面达80%。
三、校训与校长理念的协同效应
1. 精神引领与制度保障的结合校训中的“求实创新”与于校长推动的“产教融合”政策相呼应。例如,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要求所有专业开设《创新方法论》必修课。
2. 学生发展的全周期支持- 入学教育:校史馆参观、校训解读专题班会。
- 毕业导向:将“明德”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企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根据第三方评估报告,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连续三年位列山东省同类院校前三,企业满意度达92%。
烟台理工学院在校训的精神滋养和校长的务实领导下,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稳步迈进。通过深化内涵建设、拓展外部资源,学校在区域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未来,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深入,这一校训与领导班子的协同作用将进一步释放潜能,书写更辉煌的篇章。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0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