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广西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西大校名由来)

广西大学校名来历及其深厚历史渊源 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其校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区域发展使命。该校名的确立不仅是广西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

追溯至1928年建校之初,"广西大学"这一名称便彰显了立足广西、服务西部的办学定位,同时蕴含着对省域高等教育标杆的期许。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经历多次院系调整、迁址重建,但"广西大学"四字始终作为精神图腾贯穿学校发展脉络,成为连接广西文脉与时代精神的重要桥梁。探究这一校名的起源与演变,实质上是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本土化进程的一次深度解读。

广	西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

一、广西大学创校背景与原始校名确立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式高等教育刚刚起步,边远省份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当时主政广西的新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深刻认识到"教育兴则广西兴"的道理,决定创办本省最高学府以培养地方建设人才。1927年冬,广西省政府通过《筹设广西大学案》,正式启动建校工作,次年3月省务会议确定校名为"广西大学",这一命名直接体现了办学主体与地域属性。

  • 地域标识意义:校名中"广西"二字明确标注了学校的省属性质与服务面向,在建校批文中特别强调"为广西造就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
  • 高等教育定位:"大学"而非"专科学校"的称谓,彰显了创办者对学校层次的顶层设计,时任教厅厅长雷沛鸿曾阐释这一命名"志在创立完备之高等教育体系"。
  • 政治文化考量:新桂系当局将校名与省名直接挂钩,隐含着强化地方认同的政治意图,校徽设计中的铜鼓纹样与壮锦元素进一步凸显了民族文化特征。

首任校长马君武在开学典礼上特别解读校名内涵:"广西二字,明示此校为八桂子弟而设;大学云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学府也。"这段论述奠定了校名阐释的思想基础。当时全国以省名直接冠名的大学仅十余所,广西大学的命名既遵循了国内通例,又体现了边疆省份的教育自强意识。

二、抗战时期校名变迁与重组历程

1936年因抗战形势变化,省政府决定将广西大学由梧州迁至桂林,并改组为国立广西大学,这一名称变更标志着学校由省立升格为国立,办学层次实现质的飞跃。"国立"前缀的加入使校名构成变为三级结构,既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边疆教育的重视,也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辐射范围。

  • 体制升级影响: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行文批准国立广西大学建制,校名变更使学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著名教育家雷沛鸿称此举"使边陲学府得与国家教育体系血脉相通"。
  • 学科拓展表征:随着农学院、理工学院、法商学院的相继成立,校名中的"大学"内涵不断充实,1940年在校生规模突破千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 文化符号演变:抗战期间校歌歌词"国立广西大学"的反复咏唱,使这一全称深入人心,李四光、陈寅恪等学术大家的加盟更提升了校名的社会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1944年日军入侵广西导致学校被迫疏散至榕江办学期间,师生仍坚持使用"国立广西大学"校名,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制作木质校牌,这一细节足见校名在师生认同中的核心地位。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桂林,校名继续沿用直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三、建国初期校名中断与复兴之路

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中,原国立广西大学被撤并,各院系拆分至中南地区多所高校,校名暂告中断。这一持续26年的校名消失期,恰是广西高等教育重新布局的阶段。值得玩味的是,1958年自治区成立前夕,在南宁新设立的综合性大学仍被命名为"广西大学",而非另创新名,这表明决策者对这一校名传统的延续性考量。

  • 名称恢复动因:1958年邓小平在南宁会议期间指示"广西应有一个像样的大学",直接推动了校名重启,新校继承了原国立广西大学的法人地位和资产债权。
  • 政治语境调适:复校时去除"国立"前缀,简化为"广西大学",既符合新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又保留了地域识别核心,校训石上的题字采用简体字形体现时代特征。
  • 文化记忆重构:复校后特意从桂林运回原校部分设施,通过物质载体实现校名内涵的连续性,首任院长韦国清强调"这不是新建,而是光荣传统的延续"。

1961年学校与广西农学院合并后曾短暂更名为"广西大学院",但1962年即恢复"广西大学"原称,这种名称反复恰恰反映了校名传统的强大生命力。文革期间学校虽受冲击,但校名未再更改,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预留了制度空间。

四、改革开放后校名内涵的拓展与升华

1978年后,"广西大学"这个名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这次合并没有采用其他高校常见的"联合大学"等新名称,而是强化了原有校名的包容性,彰显了品牌价值的积累效应。

  • 学科融合表征:合并后校名中的"大学"概念实质扩充,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学科门类,校门石上新增的英文校名"Guangxi University"凸显国际化取向。
  • 政策背书效应:1999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后,校名获得制度性加持,2004年自治区政府明确将学校定位为"广西高等教育排头兵",使校名兼具质量标识功能。
  • 文化符号创新:新世纪以来校名字体几经设计改良,现行版本融合了壮文书法笔意,学校章程特别载明"广西大学"中文校名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后,学校在对外宣传中系统梳理校史,将1928年确定为建校起始年,使"广西大学"校名的历史延续性获得官方确认。校园内的校史馆专门设立校名牌匾展区,展示历代校名书写样式的演变轨迹。

五、校名文化符号的多维解析

"广西大学"四个字已成为具有丰富意涵的文化符号系统。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该校名采用"地名+大学"的简洁结构,符合汉语专有名词构成规律,其中"广"字本义为宽阔,"西"字既表方位又隐含"粤西"历史称谓,二字组合形成独特地域标识。

  • 视觉符号体系:校徽设计将"广"字抽象为铜鼓纹样,校旗采用"广西大学"标准字形,学子湖畔的校名石刻重达38吨,这些物质载体共同构建校名的视觉表达系统。
  • 制度文化载体:学校章程第三章专条规定"学校名称为广西大学",英文译名为"Guangxi University",这种双语定名既保持传统又面向国际。
  • 情感联结纽带:校友总会调查显示,87%的毕业生对校名怀有强烈认同感,"西大人"的自称已成为代际传承的身份标识,校庆日纪念品中的校名元素最受追捧。

从更深层次看,这个校名承载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集体记忆。壮汉双语校牌、东盟小语种专业建设等当代实践,都在不断丰富"广西大学"这一名称的时代内涵。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校名中的"广西"地域概念正在拓展为面向东盟的国际教育合作新维度。

六、校名演变的规律特征与未来展望

纵观广西大学校名92年的沿革历程,可归纳出若干规律性特征。校名虽经历三次重大变迁(省立—国立—新中国的省属),但"广西大学"核心称谓始终保持稳定,这在国内高校中并不多见。变化部分集中在隶属关系的标注方式,不变的是地域属性和办学层级的双重表达。

  • 政治语境适应性:校名调整总是呼应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变革,如国立化改造、院系调整、高教大众化等节点,但调整幅度控制在必要限度内。
  • 文化传承创新性:每一时期都通过校歌、校徽、校训等副文本丰富校名内涵,2018年推出的VR校史馆中,校名沿革成为重点展示单元。
  • 品牌价值积累性:QS世界大学排名等国际评价体系持续使用"Guangxi University"标识,使校名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信用凭证。

广	西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

面向未来,随着教育数字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广西大学"校名将面临新的诠释空间。元宇宙校园建设中如何呈现校名传统?跨境教育合作中如何维护校名权益?这些新课题都需要在坚守核心认同的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承载几代人记忆的校名,将继续以其特有的文化韧性见证广西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14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