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中国美术学院校训是什么,校长介绍(美院校训及校长)

:中国美术学院校训与校长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凝聚了学院九十余年的精神内核,既是艺术教育的价值导向,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行健”强调实践与创新并重,“居敬”倡导对传统与学术的敬畏,“会通”鼓励多学科融合,“履远”则寄托了对师生胸怀天下的期许。这一校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智慧,更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开放性、包容性紧密结合,成为学院师生共同的精神坐标。 现任校长高世名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作为学者型管理者,他深耕艺术理论与策展领域,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其治校理念注重“以艺术介入社会”,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同时强化学院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担当。在高世名的领导下,中国美术学院持续深化“国美模式”,在当代艺术教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一、中国美术学院校训的深层解读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源于传统文化,却与当代艺术教育高度契合。四组词语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育人逻辑:

中	国美术学院校训是什么,校长介绍

  • 行健: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艺术创作需扎根实践,在动态中突破创新。学院通过“下乡采风”“社会调查”等课程,引导学生从现实汲取灵感。
  • 居敬:体现对艺术传统的敬畏之心。学院通过“非遗传承”“古典临摹”等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意识。
  • 会通:主张打破学科壁垒。例如,设计学科与人工智能结合,绘画专业融入数字技术,体现“新艺科”理念。
  • 履远:呼应“全球本土化”战略,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双年展、乡村建设等多元实践,拓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这一校训的独特性在于,既规避了单纯的技术主义倾向,又避免了封闭的学院派传统,成为学院“哲匠精神”的生动注解。

二、校训与教学体系的融合实践

校训不仅是口号,更深度嵌入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架构中:

  • 课程设计:基础部课程强调“行健”与“居敬”并重,如“书法篆刻”必修课传承传统,而“实验艺术”课程则鼓励跨界创新。
  • 导师工作室制:通过“会通”理念,组建跨专业导师团队。例如,建筑艺术学院教授同时参与雕塑与景观设计项目。
  • 评价体系:毕业创作考核不仅看技术完成度,更关注作品是否体现“履远”的社会关怀,如环保主题装置艺术。

学院还通过“哲匠奖”等荣誉机制,表彰在四个维度均表现突出的师生,形成鲜明的价值引导。

三、校长高世名的治校理念与校训的呼应

高世名自2019年担任校长以来,其管理思路与校训高度协同:

  • “行健”的拓展: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组织师生参与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将课堂延伸至田野。
  • “居敬”的当代化:主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重构传统书画教学体系,避免符号化复制。
  • “会通”的制度化:成立创新设计学院,整合数字媒体、工业设计、艺术科技等专业,建立跨学科研究所。
  • “履远”的全球化:与包豪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等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发起“亚洲艺术教育联盟”。

高世名提出的“艺术智性”概念,进一步丰富了校训的当代内涵,强调艺术应介入科技伦理、生态危机等全球议题。

四、校训对社会美育的辐射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通过校训精神,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

  • 社会美育项目:如“美美讲堂”公益课程,向儿童普及传统艺术,践行“居敬”理念。
  • 城市更新参与:杭州中山路改造、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等案例,体现“行健”与“履远”的结合。
  • 国际文化交流: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丝绸之路艺术联展等,展现“会通”下的文化对话。

这种“艺术社会学的实践”使校训超越了校园范畴,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五、校训在校友群体中的传承案例

校训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友群体:

  • 艺术创作领域:如校友徐冰的《天书》系列,以传统活字技艺表达当代观念,体现“居敬”与“会通”。
  • 设计产业领域:洛可可设计集团创始人贾伟将“履远”理念融入产品设计,推动中国设计走向国际。
  • 教育实践领域:各地美术学院师资中大量国美校友,将校训精神融入区域艺术教育体系。

校友的反哺也形成闭环,如设立“行健奖学金”支持学生实践项目,强化校训的代际传承。

六、校训与学院未来发展方向的关联

在中国美术学院“十四五”规划中,校训被明确为战略支柱:

  • 数字化改革:建立“元宇宙艺术实验室”,以“会通”思维探索虚拟现实创作。
  • 学科交叉:规划“艺术与科技”一级学科,响应“行健”要求的创新主动性。
  • 文化智库建设: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履行“履远”中的国家文化使命。

中	国美术学院校训是什么,校长介绍

校训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校准器”角色,确保学院在快速变革中不偏离根本价值。

文章结尾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与校长高世名的领导实践,共同构筑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艺术教育生态。从课堂到社会,从传统到未来,这一体系始终保持着开放性与生命力,为中国当代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独到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16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