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校训与校长介绍
甘肃农业大学的校训“敦品励学,笃志允能”凝聚了学校百年办学的精神内核,强调品德修养与学术追求并重,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校训不仅体现了农业院校的特色,更呼应了新时代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要求。“敦品”倡导师生以德立身,“励学”激励严谨治学,“笃志”彰显坚定信念,“允能”则突出学以致用。八字校训相辅相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价值导向。现任校长赵兴绪教授是畜牧兽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致力于动物生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他自担任校长以来,积极推进学校学科建设与国际合作,强化产学研融合,推动甘肃农业大学在西北地区农业高等教育中的领军地位。赵兴绪校长注重将校训精神融入办学实践,倡导以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其教育理念与治校方略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
一、甘肃农业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
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可追溯至学校建校初期的教育传统,历经时代变迁而历久弥新。其内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析:
- 敦品: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要求师生以诚信为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在农业领域需恪守生态伦理与服务“三农”的使命。
- 励学:倡导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鼓励师生在农业科学、生态环境等学科领域深耕细作,形成厚基础、重创新的学风。
- 笃志:体现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激励师生在艰苦行业和基层工作中扎根奉献,如投身西部农业建设或荒漠化防治研究。
- 允能:突出实践导向,要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二、校训与学校发展历程的互动
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为1946年创建的国立兽医学院,校训精神与学校三次重大历史转型密不可分:
- 奠基期(1946-1958):校训雏形初现,以“实业救国”为导向,培养了一批支援西北牧区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 拓展期(1958-2000):伴随学科体系完善,校训正式确立,推动学校在旱作农业、草业科学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 创新期(2001至今):校训内涵与时俱进,融入“新农科”建设理念,如设立智慧农业专业,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三、赵兴绪校长的治校理念与成就
赵兴绪校长自2017年任职以来,以校训为纲领推进系列改革:
- 学科提升战略:主导畜牧学入选甘肃省“双一流”突破学科,推动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强化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国际机构的合作。
- 人才培养创新:推行“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建立“理论+基地+项目”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生基层就业率连续五年超60%。
- 社会服务深化:牵头“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联盟”,组织专家团队在58个县区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累计增收农户超10万户。
四、校训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
甘肃农业大学通过多维载体践行校训:
- 环境浸润:校园内设置“校训文化墙”、稼穑创客空间等实体场所,教学楼以“敦品”“励学”命名。
- 品牌活动:年度“笃志讲坛”邀请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讲座,“允能实践月”覆盖全校80%学生参与支农调研。
- 典型示范:评选“校训践行者”称号,表彰如扎根新疆棉田15年的校友李建军等先进人物。
五、校训对区域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甘肃农业大学以校训为指导,在服务地方中彰显价值:
- 技术支撑:研发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解决黄土高原干旱难题,累计推广1.2亿亩,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
- 人才培养:近十年为甘肃培养农业技术人员2.3万名,其中45%任职于乡镇农技站,成为科技扶贫中坚力量。
- 政策咨询:参与起草《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方案被省政府采纳。
六、新时代校训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面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甘肃农业大学赋予校训新的实践路径:
- 数字化赋能:开设农业大数据专业,建设“数字牧区”示范基地,培养兼具传统农科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 生态文明融入:将“敦品”拓展至生态道德教育,开设“农业碳汇”课程,研究团队在河西走廊建成防风固沙试验林1.8万亩。
- 全球视野拓展: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中亚旱作农业研究中心”,输出旱作农业技术标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