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成立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学校以教师教育为传统优势,同时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形成了“师范为本、多科协调”的办学格局。
校史沿革上,学校经历了多次合并与升格,包括1958年成立的湖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与湖州教师进修学院等合并组建湖州师范学院,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了“一师范、多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长三角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湖州师范学院学校简介
湖州师范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浙江省湖州市,校园占地面积1600余亩,分设吴兴、长兴两个校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8000人,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超50%,博士化率达45%。
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覆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开设58个本科专业,其中: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
-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学前教育
学校拥有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数学)、6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年均超1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80余项。
校史概述:百年传承与发展
湖州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初创与根基(1916-1949)
1916年,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在湖州成立,开创了浙北地区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20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成为当时浙江五大省立师范之一。抗战时期,学校辗转迁移至安吉、孝丰等地坚持办学,1946年复校并更名为浙江省立湖州师范学校。
调整与壮大(1950-1998)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启高等教育办学阶段。此后经历数次调整:
- 1962年更名为嘉兴师范专科学校
- 1978年恢复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建制
- 1984年湖州教师进修学院成立
- 1994年开始与杭州师范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
跨越与腾飞(1999至今)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教师进修学院、湖州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湖州师范学院,迈入本科教育新阶段:
- 2005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 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 2016年举行百年校庆
- 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 2021年入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
办学特色与优势
学校秉持“明体达用”校训,形成了三大鲜明特色:
师范教育传统优势
作为浙江省教师教育重点基地,学校构建了“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
- 与地方教育局共建教师发展学校120所
- 师范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连续五年超95%
- 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重要来源地,占比达30%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紧密对接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等发展战略:
- 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应用型专业
- 与天能集团、久立集团等共建产业学院7个
-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
地方文化传承创新
依托湖州“书画之邦”“院士之乡”文化底蕴:
- 成立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赵孟頫研究中心
- 开设“湖学”特色课程群
- 承担《浙江文库·湖州文献集成》编纂
校园建设与基础设施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
- 图书馆藏书230余万册,电子文献400万余种
- 建有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数字化教学空间
- 体育场馆面积8万平方米,含标准游泳馆、田径场
- 学生公寓实现空调、热水、网络全覆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 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
- 开展中德“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
- 年均招收留学生200余人次
- 设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奖学金
发展愿景
学校正朝着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进,重点推进:
- 申硕攻坚计划,力争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打造师范教育、新能源、数字经济等特色学科群
- 深化校地融合,建设环太湖高校联盟
社会声誉与影响力
学校近年获得主要荣誉:
- 全国文明单位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 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 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师范类高校第48位
作为湖州地区高等教育的龙头院校,湖州师范学院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内涵发展,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