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万博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深刻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校训“博学笃行,厚德强技”融合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强调学识的广博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同时倡导品德修养与专业技能并重。这一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既传承了中国教育中“知行合一”的传统,又呼应了职业教育“以技立业”的时代需求。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提出与学校创立初期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密不可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校训的内涵不断丰富,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一、校训“博学笃行,厚德强技”的内涵解析
校训“博学笃行,厚德强技”由四个核心词构成,每一部分均承载着特定的教育意义:
- 博学:倡导学生广泛涉猎知识,拓宽视野,契合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
- 笃行:强调实践导向,要求将所学转化为行动,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
- 厚德:突出德育为先,培养兼具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技能人才。
- 强技:明确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即通过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八字校训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如《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精神,又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背景
民办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创立于21世纪初,正值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校训的制定经历了三个阶段:
- 初创期(2000-2005年):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定位,初步提出“笃行强技”的核心理念,侧重技能训练。
- 发展期(2006-2015年):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校意识到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入“博学厚德”内容,形成完整校训。
- 深化期(2016年至今):校训内涵进一步拓展,强调“德技并修”,呼应国家“产教融合”政策导向。
校训的演变反映了学校从单一技能培训向“全人教育”转型的过程,也是中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缩影。
三、校训与学校办学实践的融合
校训不仅是精神符号,更深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
- 课程设置:通过“通识+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体现“博学”;实训课程占比超50%,落实“笃行”。
- 德育体系:开设职业礼仪、企业文化等课程,强化“厚德”;校企合作订单班直接对接“强技”需求。
- 校园文化:每年举办“技能文化节”“工匠精神讲座”等活动,使校训具象化。
例如,在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中,学校以“强技”为导向引入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同时通过“劳模进校园”活动传递“厚德”价值观。
四、校训对师生发展的现实意义
校训对学校不同主体发挥着多维度的引导作用:
- 对学生:提供成长坐标系,如“博学”鼓励跨专业选修,“笃行”推动参与技能竞赛。
- 对教师: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博学),又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笃行)。
- 对校友:校训成为职场发展的精神支撑,多位创业校友将“厚德强技”作为企业用人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超百项,印证了校训中“强技”要求的落地成效。
五、校训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延伸
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校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产教融合: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将“笃行强技”延伸至真实生产环境。
- 终身学习:“博学”理念推动学校开展社区教育与职业培训。
- 国际视野:与海外院校合作项目中,校训成为展示中国职教特色的文化载体。
例如,学校与德国AHK合作的双元制项目,将“强技”标准与国际认证体系对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全球化适应性。
六、校训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影响
校训的影响力已超越校园范围,形成独特的社会辐射效应:
- 文化符号:校训被镌刻于校园核心景观区,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 品牌标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常以“厚德强技”作为对学生素质的评估指标。
- 区域贡献:学校依托“强技”优势,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在区域职教联盟中,学校多次分享校训引领下的“德技双馨”培养模式,该模式已被多所同类院校借鉴。
民办万博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从提出到践行的全过程,展现了一所职业院校在时代变革中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与创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字的凝练,更在于为职业教育如何平衡“育人”与“育才”提供了实践范本。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明确,校训“博学笃行,厚德强技”将继续指引学校在高质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