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概况与创办历史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所以水利、电力、土木工程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扎根于广西本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目前拥有长堽校区和里建校区两大主要校区,分别位于南宁市的不同区域,各具特色且功能互补。长堽校区作为学院的主校区,历史更为悠久;里建校区则是为适应规模扩张与专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校区,设施更为现代化。
学院创办于1956年,前身为南宁水利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于2002年正式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围绕水利电力行业需求,形成了涵盖水利工程、电力系统、智能制造等多领域的专业体系。两大校区的布局既保留了传统优势专业的深厚底蕴,又为新兴学科的拓展提供了空间,成为广西高职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分布与功能定位
- 长堽校区:位于南宁市兴宁区长堽路,占地约200亩,为学院发源地。该校区历史积淀深厚,集中了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教学设施完善,拥有多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 里建校区:坐落于南宁市武鸣区里建教育园区,占地约800亩,2015年投入使用。新校区以现代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布局电力技术、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专业,校园环境与硬件设施均达到高职院校领先水平。
两校区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管理,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格局,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二、学院创办历程与历史沿革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起源可追溯至1956年成立的南宁水利学校,初期以中专层次教育为主,专注于水利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1960年,学校更名为广西水利电力学校,逐步扩展至电力、机电等专业领域。200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定名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高职教育的新篇章。
2015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里建校区正式启用,标志着学院进入“双校区”时代。近年来,学院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重大项目,持续提升办学质量,成为华南地区水利电力类高职院校的标杆。
三、长堽校区的详细情况
- 地理位置:南宁市兴宁区长堽路99号,地处市区核心,交通便利。
- 主要建筑:包括教学楼群、水利工程实训中心、图书馆、学生公寓等,部分建筑保留历史风貌。
- 专业设置: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技术等传统专业为主,实训条件突出“产教融合”特色。
长堽校区作为学院的精神象征,承载了数代师生的记忆,其紧邻行业企业的区位优势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里建校区的建设与发展
- 规划背景:为响应广西职业教育扩容提质的政策,学院在武鸣区教育园区规划建设新校区,2015年一期工程竣工。
- 设施亮点:配备智能电网实训室、新能源技术实验室、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宿舍与体育场馆均按高标准建设。
- 专业特色:聚焦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光伏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前沿领域,与区域新兴产业高度契合。
里建校区通过“校企共建”模式,与南方电网、广西建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产业学院,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孵化基地。
五、双校区管理模式与协同机制
学院通过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协调两校区运行。教务、学工等部门实行“一岗双责”,确保教学标准一致;跨校区课程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此外,里建校区侧重实践教学,长堽校区强化理论根基,形成“理论—实践”循环互补的教学链条。
学生可根据专业需求在不同校区完成阶段性学习,例如水利类专业学生在长堽校区完成基础课程后,可赴里建校区参与大型实训项目。这种灵活的安排充分优化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六、学院未来发展规划与校区功能升级
根据《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学院计划进一步拓展里建校区的二期工程建设,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专业集群。长堽校区则将通过改造升级,打造成为“精品化”教学示范区,重点保留特色专业的文化遗产价值。
两校区未来将通过5G智慧校园网络实现更深层次的互联互通,构建“虚实结合”的教育生态,为广西水利电力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人才。
七、结语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长堽、里建两大校区为支点,依托60余年的办学积淀与现代职教理念,在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双校区布局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亦是对未来的开拓,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