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校训与校长
潍坊科技学院作为山东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校训“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深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厚德”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博学”倡导广泛学习与知识积累,“求是”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则呼应时代对人才的核心要求。这一校训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也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为师生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现任校长李昌武教授是学校发展的领航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与学术背景。他深耕高等教育领域多年,主导推动学校向应用型转型,注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在李校长的带领下,潍坊科技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及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区域影响力。
潍坊科技学院校训的深层解读
厚德:作为校训的首要素,学校通过思政课程、公益活动及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道德品格。例如,定期举办“道德讲堂”与志愿服务项目,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博学:学校构建了跨学科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辅修专业与通识教育,图书馆资源覆盖工、理、文等多领域,年均新增图书超10万册。
求是:体现在教学与科研中,教师团队主导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0%聚焦区域产业实际问题,如农业科技与智能制造。
创新: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年均孵化项目50余个,并在省级以上竞赛中屡获佳绩,如“互联网+”大赛山东赛区金奖。
校训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实践
为落实校训精神,学校开展多层次文化活动:- 品牌活动:“科技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2届,涵盖学术论坛、技能竞赛等模块,参与师生超万人次。
- 环境浸润:校训石、文化长廊等景观分布在主干道与教学区,形成视觉化教育载体。
- 制度保障:将“创新学分”纳入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通过科研、专利或创业实践获得学分。
校长李昌武的教育理念与管理举措
李昌武校长自任职以来,提出了“应用为本,服务区域”的办学定位,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学科优化:重点建设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省级一流专业,对接潍坊市“高端化工”“数字经济”产业需求。
- 师资强化: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近年来引进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占比达35%。
- 校企协同:与歌尔股份、潍柴动力等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78%。
此外,他主导推进智慧校园建设,2022年投入3000万元升级教务管理系统与实验室设备,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
校训对学生培养的实际影响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 职业道德:90%用人单位认可学生“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 实践能力: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工程类竞赛获奖数量增长40%,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 创新成果:2023届学生累计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3项,较前一年增长25%。
校训与校长协同推动学校发展的典型案例
2021年,在李校长提议下,学校启动“校训践行工程”,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师生开展社会服务项目。例如:- 农业工程学院师生团队为寿光蔬菜大棚设计智能温控系统,帮助农户减少能耗20%,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发起“方言保护计划”,收录鲁中地区濒危方言音频2000余条,被列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典型案例。
未来发展方向与校训的延伸
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校训精神将进一步融入以下领域:- 国际化:拓展与德国、韩国高校的合作,引入“工程伦理”课程,强化“厚德”教育的全球视野。
- 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推动“博学”与“创新”在智慧教育场景的落地。
- 评价改革:建立多维度的学生评价体系,将“求是”精神量化为科研诚信、社会实践等指标。
校长领导力与校训文化的制度建设
李昌武校长通过完善制度深化校训实践:- 颁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厚德”纳入职称评审指标。
- 成立“校训践行督导组”,由校领导牵头检查各学院年度落实情况。
- 设立“求是创新奖”,每年表彰在技术攻关或教学方法改革中突出的师生团队。
校训在特殊时期的体现
疫情期间,学校迅速响应:- 300余名师生志愿者参与社区防疫(厚德),其中医学院团队研发的防疫物资配送机器人获国家专利(创新)。
- 线上教学期间开设“跨校共享课程”,与5所高校互认学分(博学)。
- 发布《疫情期间教学质量白皮书》,基于数据优化线上授课方案(求是)。
校训对社会服务的长效价值
近五年,学校依托校训内涵开展的社会服务产生显著效益:- 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1200余次,创造经济价值超2亿元。
- 乡村振兴项目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助力5个贫困村脱贫。
- 出版《应用型高校校训实践研究》专著,被20余所院校借鉴。
结语:校训与校长引领的可持续发展
潍坊科技学院以校训为灵魂、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价值引领-制度保障-行动落实”的闭环。未来,随着“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校训精神将持续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输送更多兼具道德品格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