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
甘肃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以中医药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学校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相结合,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设置上,甘肃中医药大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并创新教学形式,如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增强课堂吸引力。此外,学校依托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将医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总体来看,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彰显了学校特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甘肃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国史、医德医风等内容的课程体系。具体特点包括:- 课程覆盖全面: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必修课,并增设《中医药文化与职业伦理》等特色选修课。
- 教学形式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入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互动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
- 师资力量保障:组建专职思政教师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还注重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等理念融入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使命感。
二、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成效
甘肃中医药大学坚持以实践深化理论认知,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教育基地共建:与会宁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机构合作,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医疗帮扶、健康宣讲,在实践中感悟社会责任。
- 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中医药文化节”“经典诵读”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例如,学校每年暑期组建“三下乡”服务队,赴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健康科普,让学生在服务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
面对信息化时代需求,甘肃中医药大学积极拓展网络思政教育阵地:- 新媒体平台建设: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党史微课堂”“名医故事”等系列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 线上互动社区:开发“杏林思政”APP,设置在线答疑、热点讨论等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 舆情引导机制: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回应学生关切,传播正能量。
这些举措有效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四、党建引领下的思政工作格局
学校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促思政”的工作思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多方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 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校党委定期专题研究思政工作,制定专项规划并纳入考核体系。
- 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教师党支部将课程思政列为重点工作,学生党支部开展“党员先锋岗”等品牌活动。
- 团学组织联动:团委、学生会通过主题团日、青年大学习等活动,筑牢学生思想根基。
例如,学校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思政课程负责人,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
甘肃中医药大学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专业课程思政化改革:在《黄帝内经选读》《中药学》等课程中融入医德典范、中医药发展史等内容。
- 跨学科教研活动: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案例。
- 考核评价创新:将价值观塑造纳入专业课评分标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这一模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了“两张皮”现象。
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成绩显著,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 学生群体多样性: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精准化教育。
- 社会思潮影响: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需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的深度。
未来,学校计划从以下方面突破: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拓展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加强思政工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七、结语
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体系化设计、特色化实践和多元化创新,构建了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育人模式。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德术并重”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