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四川音乐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川音创始人前身)

关于四川音乐学院创始人及前身的

四川音乐学院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等音乐学府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末。学院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李凌,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李凌于1939年参与筹建了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该校最初以培养戏剧与音乐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后逐步发展为独立的音乐教育机构。学校在抗战时期为文化救亡运动输送了大量艺术人才,奠定了西南地区专业音乐教育的基石。1959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李凌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实践,深刻影响了学院“扎根民族、融汇中西”的办学特色,为学院成为国家级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	川音乐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

四川音乐学院的创始人:李凌的生平与贡献

李凌(1913—2003),原名李树连,广东台山人,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音乐理论与作曲,回国后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1939年,李凌在成都联合多位文艺界人士创办了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并担任首任教务主任,实际主持校务工作。他的教育思想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注重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相结合。

在办学过程中,李凌推动了多项开创性举措:

  • 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开设民间音乐采风课程;
  • 聘请贺绿汀、沙梅等知名音乐家任教,提升师资水平;
  • 组织师生参与抗日宣传演出,扩大社会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李凌继续担任学院领导职务,并于1959年主导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他的著作《音乐杂谈》《民族音乐概论》等至今仍是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文献。

学院前身: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的创办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北、华东多地高校内迁至四川,成都成为战时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为适应抗战宣传需求,1939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初始校址设于成都新南门外的临江路。学校由三部分合并而成:

  • 原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部分师资;
  • 成都本地艺术团体“抗敌歌咏队”的骨干成员;
  • 内迁音乐家组成的“中华交响乐团”成都分队。

学校首批招收学生80余人,设戏剧科和音乐科,学制两年。课程设置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包括:

  • 音乐科:声乐、器乐(含民族乐器)、作曲、指挥;
  • 戏剧科:表演、导演、舞台美术;
  • 公共课:文艺理论、抗战文艺运动史。

1941年,学校增设三年制高级班,并开始系统收集整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形成“田野调查+舞台实践”的特色教学模式。

从专科学校到独立学院的蜕变(1949—1959)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历多次调整:

  • 1950年更名为“西南音乐专科学校”,隶属文化部直接管理;
  •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合并贵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
  • 1957年设立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形成“中职-高职”衔接体系。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发展包括:

  • 建立民族音乐研究室,系统研究川江号子、羌族多声部民歌;
  • 引进苏联音乐教育专家,完善西洋乐器教学规范;
  • 创作歌剧《槐花几时开》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

195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四川音乐学院,首设作曲、声乐、器乐三个系,成为当时全国八大音乐本科院校之一。

李凌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作为学院奠基人,李凌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三个维度:

  • 民族化路径:主张“用西洋技术表现中国精神”,要求作曲专业学生必修民间音乐;
  • 实践导向:建立“大篷车”演出队,定期赴少数民族地区巡演;
  • 开放包容:1956年首创“外国音乐研究室”,引进东欧音乐教育体系。

这些思想具体化为学院的制度设计:

  • 将民歌、戏曲课程纳入必修课;
  • 实行“主科教师负责制”,每位教授限带8名学生;
  • 建立“创作-演出-反馈”闭环机制,学生作品需通过公开演出检验。

学院早期标志性成就与社会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学院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 人才培养:培养出敖昌群、何训田等作曲家,刘晓庆、陈小艺等影视表演艺术家;
  • 艺术创作:1954年师生集体创作的交响诗《康巴晨曲》获国际青年联欢节金奖;
  • 学术研究:1962年出版《四川民间音乐集成》,成为民族音乐学经典文献。

学院还深度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 1958年组建“乌兰牧骑式”文艺轻骑队,服务三线建设工地;
  • 1964年主持修订《中国民族乐器改良方案》;
  • 为《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输送32名演职人员。

历史建筑与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成都市新生路6号的学院老校区,保留着多处历史建筑:

  • 红楼:1939年建校时的教学楼,现为校史馆;
  • 抗战艺术墙:1951年师生集体创作的浮雕,表现救亡演出场景;
  • 李凌铜像:2003年落成于音乐广场,基座刻有其手书“真善美是艺术的永恒追求”。

这些实物载体生动记载了从戏剧音乐实验学校到现代音乐学院的演变历程。

学院精神的当代传承

21世纪以来,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延续创始人的教育理想:

  • 设立“李凌民族音乐教育基金”,资助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项目;
  • 保留“学期实践周”制度,全体学生需完成基层艺术服务;
  • 在作曲专业中强化“中国元素创作”课程模块。

四	川音乐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

2019年建校80周年之际,学院复排了抗战时期师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原始版本,以此向李凌等创办者致敬。当前,学院正着力建设“中国传统音乐基因库”,进一步夯实民族音乐教育的学术基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28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