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训的历史与内涵评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训“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理念。这八个字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明德”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格物”倡导科学探索与求真精神,二者结合反映了学校对德育与智育并重的追求;而“立己达人”则凸显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彰显了学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才的使命。 从历史渊源看,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特色紧密相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南京气象学院,早期以气象科学为特色,逐渐发展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校。校训的确立既汲取了传统文化经典(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又结合了气象学科“观天察地、服务社会”的实践精神,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标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训的正式表述与解读
校训“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了学校的育人目标:- 明德:以德为先,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人才。
- 格物:立足科学实践,强调探究自然规律,体现学校以大气科学为引领的理工科特色。
- 立己:倡导自我完善,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实现个人价值。
- 达人:胸怀天下,要求学生以所学服务社会,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校训的历史沿革与背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训的成型经历了长期的积淀:1960年代至2000年代初,学校前身南京气象学院虽未明确制定校训,但“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气象人精神已深入人心。2004年,学校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启了多学科发展的新阶段,校训的提炼被提上日程。经过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和专家论证,最终确立了现行校训。其历史背景可从三方面理解:
- 学科传统:气象学科注重观测与实证,与“格物”精神高度契合。
- 文化传承:吸收江南地区崇文重教传统,尤其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的影响。
- 时代要求: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校训需回应“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校训与学校定位的关联性分析
作为以大气科学为优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校训与学校定位高度统一:一方面,“格物”直接呼应气象、环境等学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另一方面,“达人”体现了学校在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家战略服务功能。例如,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将“格物”精神延伸至新兴交叉学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同时通过“明德”教育,培养学生应对科技伦理问题的能力。
校训的具体实践与典型案例
校训的落实体现在学校多项具体举措中:- 课程体系: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导论》等通识课程,强化“明德”教育。
- 科研导向:设立“格物”创新基金,支持基础研究项目。
- 社会实践:组织“达人”志愿服务团,参与气象科普与灾害援助。
典型案例包括:学校师生团队利用气象预测技术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保障(“格物”应用),以及毕业生扎根西部基层气象站(“达人”实践),均成为校训的生动诠释。
校训的文化辐射与社会影响
校训的影响力已超越校园范围:在校友群体中,校训成为身份认同的符号,例如知名校友中国气象局局长庄国泰曾公开提及校训对其职业发展的指引。在学术合作中,学校与NASA等国际机构联合开展气候研究项目,体现了“格物”精神的全球化表达。此外,校训还被融入校园景观设计,如校史馆前的“明德石”和“格物廊”,形成文化熏陶的物理空间。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展望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校训被赋予新的内涵:- 立德树人:响应“课程思政”要求,强化“明德”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 科教融合:通过“格物”推动产学研协同,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 全球视野:在“立己达人”中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未来,校训将继续引导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平衡学术卓越与社会贡献,形成独特的精神标识。
总结校训的精神内核与传承路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训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其三个维度:一是文化根脉,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二是学科特质,反映气象学科求真务实的传统;三是教育使命,始终指向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通过校史教育、文化活动、制度设计等多渠道传承,校训已成为凝聚师生校友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持续塑造学校的未来形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