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
江西农业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建设,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思政工作资源。在体制机制上突出三个特色:
-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将思政教育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任务
- 实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计划,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明确思政教育学分要求
- 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实行校领导带头听课评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创新
学校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专业课程为延伸、选修课程为补充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 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门本科必修课,实行中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
- 创新开发《乡村振兴战略导论》《农业伦理学》等特色选修课,将思政教育与知农爱农教育有机融合
- 推广“问题链+案例库”教学法,遴选100个涉农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30%,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调研与服务。
三、实践育人体系与特色平台建设
江西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农业院校优势,打造了“三位一体”的思政实践育人平台:
- 建设50个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
- 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单位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年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200余场次
- 设立“三农大讲堂”品牌活动,邀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先进典型进校宣讲
学校“稻作文化研学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形成了“课堂学理论、基地练本领、乡村做贡献”的实践育人闭环。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工程
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江西农业大学实施了系列创新举措:
- 严把政治关,实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双重审核制度
- 实施“卓越思政教师培养计划”,每年选派20名教师赴国内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访学
-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任思政课教师配备学科带头人作为成长导师
目前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硕士以上学历达100%,其中博士占比45%,3人入选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学校积极拓展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
- 打造“赣鄱农情”思政微信公众号,年推送原创思政微课200余期
- 开发VR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项目,再现井冈山会师等历史场景
- 建设“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学生思想动态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创新开展的“云端思政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线上教学满意度达96%以上。
六、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
江西农业大学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 持续开展“红色家书诵读”“稻作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
- 建设“校史中的党史”主题展馆,挖掘校史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 组建200支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社区农村开展政策宣讲
学校打造的“一院一品”思政文化项目,使每个学院都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七、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机制
为确保思政教育实效,学校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 实行学生思想成长档案制度,动态记录思政课程学习及实践活动表现
- 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二级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开展毕业生思政素质追踪调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近三年数据显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均到课率达98.5%,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稳定在92%以上。
八、服务国家战略的特色育人成效
江西农业大学的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培育了大批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
- 近五年毕业生中选择赴基层农业部门就业的比例达35%
-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涉农项目占比60%,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
- 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先进典型
这种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得到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
九、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方向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江西农业大学思政教育仍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
- 部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存在“硬融入”现象
- 实践教学基地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偏远地区覆盖不足
- 网络思政教育产品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已启动思政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实践教学网络拓展和融媒体平台升级。
十、未来发展规划与创新路径
面向新时代思政教育新要求,江西农业大学正着力构建更富活力的育人体系:
- 筹建全国农业院校思政教育联盟,共享涉农思政教育资源
- 开发“大思政课”数字资源库,建设虚拟教研室
- 实施“思政骨干教师博士化工程”,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学校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林高校思政教育示范高地。通过持续创新,江西农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为培养更多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