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内核:校训引领与价值塑造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校园文化根植于校训精神,融合了母体学校的学术基因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明德求索”为道德准则,通过思政课程、主题讲座和榜样评选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在“锲而不舍”的激励下,形成了追求卓越的学风,例如设立“晨读计划”“学科攻坚小组”等常态化学习机制。
- 学术本位意识:通过教授工作室、科研导师制等制度,推动师生联合攻关横向课题。
- 工匠精神培养:在机械设计、软件开发等专业中嵌入企业标准,要求作品达到市场化水平。
- 创新创业基因:将双创教育纳入学分体系,近三年学生创业项目获省级以上奖项占比达22%。
二、活动载体:社团与竞赛的双轨驱动
学院现有87个注册学生社团,涵盖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公益服务三大类。其中,机器人协会、BIM建模社等专业型社团成员获国家级竞赛奖项37项。竞赛文化方面,形成“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备赛体系,重点赛事包括:
-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连续五年入围国赛)
-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孵化项目27个)
-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特等奖3次)
此外,每年举办的“城市文化节”融合大连本土元素,设置建筑微缩模型展、海岸带生态调研成果展等特色板块,参与师生超3000人次。
三、空间文化:建筑与环境的育人功能
校园规划体现“功能分区、文化浸润”理念。图书馆设置专利检索专区和创客空间,藏书量达72万册;实训中心建有智能建造工坊、虚拟仿真实训室等18个高技术实验室。特色文化空间包括:
- 校史长廊:通过互动屏幕展示校友科技成果
- 生态景观区:融入海绵城市技术的雨水花园
- 开放式学习区:教学楼内设置的24小时研讨舱
建筑风格采用红色系主体搭配玻璃幕墙,象征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连续三年获评“辽宁省绿色校园”。
四、特色品牌:产教融合与地域服务
学院与华锐重工、东软集团等67家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发定制化课程43门。地域服务项目表现突出:
- 大连老工业区改造:建筑系师生参与甘井子片区厂房再生设计
- 智慧渔港建设:计算机团队开发的渔船调度系统应用于旅顺口区
- 非遗传承计划:与金州剪纸传承人合作开设工作坊
此类项目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又实现年度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800万元。
五、制度文化:管理体系与评价机制
学院构建“五维评价体系”,将文化素养纳入奖学金评定标准,占比达30%。特色制度包括:
- 工作室学分置换:允许用实际项目成果替代部分课程学分
- 企业文化日:每月邀请企业高管驻校授课
- 校友导师计划:匹配253名优秀校友指导职业发展
教学质量监控引入第三方评估,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连续四年保持在81%以上。
六、数字化文化:智慧校园生态构建
投资2300万元建设“数字孪生校园”,实现教务管理、能耗监测等场景的全链路数字化。创新应用包括:
- VR校史馆(年访问量1.2万人次)
- 实验室预约小程序(利用率提升40%)
- AI学业预警系统(准确率达92%)
2023年获批教育部“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建成东北地区首个元宇宙教研中心。
七、国际文化交流:开放格局的拓展
与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韩国仁川大学等开展“2+2”双学位项目,每年选派150名学生参与海外研修。国际化特色活动:
- 中日韩青年工程师论坛(已举办七届)
- “一带一路”建筑文化展(展出15国特色建筑模型)
- 全英文授课专业集群(覆盖6个工科专业)
留学生占比达8%,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的社区环境。
在持续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逐渐形成了“深耕专业、回应社会、拥抱技术”的独特文化气质。这种文化既反映在智慧教室的先进设备里,也体现在学生为社区老人设计的适老化产品中,更扎根于那些凌晨仍在实验室调试参数的身影上。未来,随着新文科与新工科融合战略的深入,其文化内涵将持续丰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