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校长及其基本介绍的
泉州师范学院作为福建省属重点师范类高校,其校长职务由具备丰富教育管理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朱世泽教授担任。朱世泽校长自任职以来,致力于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尤其在师范教育特色凝练、应用型转型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作为一位兼具医学与教育学背景的学者型领导,他曾在福建医科大学担任副校长,积累了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并于2017年调任泉州师范学院校长,带领学校在“闽南文化研究”“海洋学科群”等特色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管理理念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为学校跻身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将从校长履职历程、治校方略、学术贡献及社会影响等维度展开详细阐述。朱世泽校长的履职历程与教育背景
朱世泽校长出生于1965年,福建平和县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及教授职称,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其职业轨迹鲜明体现了“跨学科”与“复合型”特点:
- 学术奠基阶段:早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留校任教并逐步成长为外科学领域权威,研究方向涵盖肿瘤外科与创伤修复,发表SCI论文数十篇。
- 高校管理历练:2006年起任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分管教学与科研工作,主导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及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后续执掌师范院校积累了跨界经验。
- 师范教育转型:2017年调任泉州师范学院校长,面对师范院校转型压力,提出“立足师范、辐射多元”的发展路径,推动学校从传统师范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型。
治校方略与学校发展成就
在朱世泽校长的领导下,泉州师范学院通过三大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 学科优化工程:强化师范主业,增设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紧缺专业,同时拓展海洋技术、电子商务等应用学科,形成“文理工渗透”的学科生态。
- 产教融合计划:与恒安集团、安踏体育等闽南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
- 文化传承创新:依托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闽南文化育人”品牌,南音、梨园戏等非遗课程纳入必修模块,获教育部文化传承基地认定。
据统计,学校在朱世泽任期内新增省级重点学科4个、硕士点3个,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0%,2022年首次跻身“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术贡献与科研成果
尽管校务繁忙,朱世泽校长仍坚持学术研究,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 医学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Canc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其团队在肝癌靶向治疗领域具有国内影响力。
- 高等教育研究:结合管理实践,提出“应用型高校‘三链融合’模式”(即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相关论文被《中国高教研究》收录,为同类院校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
朱世泽校长积极拓展校地合作与国际交流,具体举措包括:
- 服务地方经济:牵头组建“泉州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县域电商、乡村旅游等提供智库支持,2023年签约横向课题经费突破5000万元。
- 国际化办学: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开设华文教育专业;与台湾辅仁大学建立“姊妹校”关系,每年交换生规模达200人次。
- 基础教育帮扶:推动学校附属中小学建设,组织师范生赴贫困县顶岗支教,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教育扶贫典型项目”。
管理理念与师生评价
朱世泽校长以“务实创新”的管理风格著称,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
- 以生为本:推行“校长午餐会”制度,每月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解决食堂、宿舍等实际问题累计137项。
- 绩效导向: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社会服务成果纳入职称评定指标,激发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 开放包容:支持二级学院自主聘任产业教授,柔性引进台湾博士28名,优化师资结构。
据校内问卷调查显示,师生对其治校满意度达89.7%,尤其认可“决策透明化”与“资源向教学倾斜”的举措。
未来挑战与发展展望
面对高等教育激烈竞争,朱世泽校长提出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 申硕攻坚:力争2025年获批教育学、电子信息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突破学位教育瓶颈。
- 数字化转型:投资1.2亿元建设智慧校园,开发虚拟仿真师范技能实训平台,获评福建省“智慧教育试点校”。
- 品牌输出: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区位优势,筹建东南亚华文教师培训中心,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朱世泽校长的前瞻布局下,泉州师范学院正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稳步迈进,其管理实践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通过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学校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办学层次的实质性跃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