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丽江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丽江师院校训历史)

丽江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德高业实,丽泽三江”,这一校训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精神,体现了对师生品德与专业能力的双重追求。“德高业实”强调道德修养与扎实学识的并重,而“丽泽三江”则隐喻学校立足滇西北、辐射三江并流区域的地理与文化特色,彰显其服务地方教育与民族融合的使命。校训的历史可追溯至学校建校初期,历经时代变迁,逐渐从地方师范教育的实践中提炼而成,反映了丽江师范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综合性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轨迹。其内涵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又融入了多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基因,成为学校 identity的核心符号。

一、丽江师范学院校训的文本解析

“德高业实,丽泽三江”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从精神内核与地域使命展开:
  • “德高业实”:

    “德高”指向师生品德修养的至高要求,源自儒家“修身立德”的传统,强调教育者需以德为先;“业实”则突出专业能力的扎实性,呼应现代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导向。这一表述与师范院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共性理念一脉相承。

    丽	江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 “丽泽三江”:

    “丽泽”取自《易经》“兑卦”,意为“惠泽相通”,象征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共生;“三江”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隐喻学校扎根滇西北、服务多民族地区的定位。此部分将地理标志升华为文化符号,强调教育的辐射力与包容性。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丽江师范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与学校发展紧密关联:
  • 建校初期的精神雏形(20世纪中期):

    学校前身为丽江师范学校,早期以“培养合格基层教师”为目标,虽未明文规定校训,但“踏实从教、服务边疆”的理念已蕴含校训的雏形。

  • 改革开放后的理念凝练(1980-2000年):

    随着师范教育体系规范化,学校开始重视文化标识的构建,结合地方需求提出“德才兼备、扎根边疆”等口号,为校训的正式确立奠定基础。

  • 升格为学院后的正式确立(21世纪初):

    2006年学校升格为丽江师范学院,校训经专家研讨与师生投票后形成现文本,既保留传统师范底色,又强化了区域性高校的特色表达。

三、校训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

校训的深层价值体现在以下维度:
  • 道德与专业的平衡:

    强调“德”与“业”不可偏废,契合师范教育培养“人师”而非“经师”的本质要求,回应了当代教育中重技能轻德育的反思。

  • 地域性与普适性的结合:

    “三江”意象将地方认同融入办学目标,而“丽泽”的开放精神又赋予校训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形成独特 identity。

  • 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丽江作为纳西、藏、白等多民族聚居地,校训中“泽”字的包容性,隐喻学校在促进民族教育平等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四、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体现

校训不仅是口号,更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中:
  • 课程体系设计:

    通识课程强化师德教育,如开设《民族地区教师伦理》;实践教学占比超30%,凸显“业实”要求。

  • 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三江讲堂”“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使校训具象化;校园景观融入三江流域文化元素,强化视觉认同。

  • 社会服务拓展:

    定向培养少数民族教师,近五年为怒江、迪庆等偏远地区输送毕业生1200余人,践行“丽泽三江”的承诺。

五、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校训仍需持续焕发活力:
  • 应对教育现代化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冲击下,“业实”需从传统技能转向创新素养,“德高”的内涵也应纳入数字伦理等新议题。

  • 深化区域服务功能:

    依托“三江”资源,可进一步开发民族教育、生态保护等特色学科,将校训转化为学科竞争力。

  • 文化传播的载体创新:

    丽	江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通过短视频、多语种译本等媒介,向“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推广校训理念,扩大影响力。

丽江师范学院的校训作为其精神图腾,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亦具现实的指导性。从文本到实践,从传统到创新,它始终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标识。未来,如何在守正与变革中赋予校训新的时代注解,将是丽江师范学院持续探索的命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400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