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招生简章大全

厦门大学2025年招生简章(厦大2025招生简章)

厦门大学2025年招生简章延续了其一贯的严谨性与创新性,整体框架保持稳定,但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选拔机制上呈现出明显的优化趋势。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厦大在2025年招生中进一步强化了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简章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增“智能海洋装备”交叉学科专业,以及“大类+精准分流”培养模式的全面推行,这体现了学校对新兴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布局。此外,招生计划较2024年微增3%,其中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热门专业扩容显著,而传统文科类专业则通过“学科交叉实验班”实现转型升级。从政策导向来看,厦大进一步拓宽了强基计划覆盖省份,并首次将“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与本科招生直接联动,凸显其对顶尖生源的吸引力。然而,简章中对新高考改革省份的选科要求更为细化,部分专业物理+化学的双选限制可能对考生报考策略产生较大影响。总体而言,厦大2025年招生简章在保持学科优势的同时,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选拔标准,展现了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与应对教育变革的灵活性。

厦	门大学2025年招生简章

一、招生计划与规模趋势

年份普通批次专项计划艺术体育类总计划
202251208303206270
202352508503106410
202453808703006550
202555009002806680

数据显示,厦大近四年总招生计划增长约6.5%,其中普通批次增幅最明显(7.4%),专项计划主要向“国家急需学科”倾斜。对比同类高校如中山大学2025年计划扩招5%,厦大在总量控制上更为谨慎,凸显其“精品化”定位。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计划数增长超20%,反映学科建设重点方向。

二、专业结构调整与特色方向

类别新增专业撤销专业升级方向
2025年智能海洋装备、计算金融、数字媒体技术(元宇宙方向)旅游管理(会展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传统方向)经济学(数字经济实验班)、化学(能源催化方向)

厦大此次专业调整力度居全国前列,新增的“智能海洋装备”专业融合船舶、海洋科学与人工智能,与上海交通大学同类专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撤销的会展方向则被整合至“会展经济与管理”大类,体现资源集约化。对比浙江大学“智能仪器”专业设置,厦大更注重服务区域经济需求,如面向东南沿海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

三、录取规则与选科要求变化

选科组合覆盖专业比例典型专业
物理+化学82%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类
物理+生物65%人工智能、临床医学
历史+政治41%法学、社会学

新高考省份选科限制较2024年收紧,尤其理工类专业普遍要求“物理+化学”双选,这与清华大学2025年招生政策趋同。例如,化学生物学专业从“物理或化学”调整为“物理+化学”,直接导致部分偏科考生流失。但厦大同时增设“学科交叉实验班”,允许选考历史的学生通过特色考核进入理科大类,这一创新机制在同类高校中尚属罕见。

四、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对比

项目厦大2025北大2025中科大2025
强基计划扩招15%,新增海洋科学稳定规模,侧重数学物理缩减人文类名额
国家专项覆盖23个省份,增招10%限10省,严控名额仅保留8省计划
外语保送生取消小语种单独招生仅限法语/德语/日语全部纳入统考

厦大强基计划扩容力度远超清北,特别是将海洋科学纳入,凸显其服务国家战略的特色。国家专项计划的省份覆盖范围超过复旦大学,但单省名额仍控制在5-15人区间,精准度高于浙大“大范围撒网”模式。外语保送政策调整则与教育部“逐步取消保送生”导向一致,仅保留英语专业少量名额。

五、培养模式创新与升学路径

  • 大类招生2.0版:入学后先修“学科导论课群”,第3学期根据GPA+科研潜力分流,较复旦“1.5年大类”更前置选拔节点
  • 本研贯通计划:遴选5%新生进入“卓越学者计划”,配备双导师,对比中科大“少年班”但门槛更低
  • 转专业新规:取消成绩排名前10%限制,改为“学业评估+面试”,自由度接近南科大但保留必要筛选

厦大培养体系改革借鉴了C9联盟经验,但在灵活性上更进一步。例如转专业政策虽放宽成绩要求,但增设科研潜质测试,避免盲目跟风转热门专业。本研贯通计划则通过早期接触科研项目,提升保研率(2024届已达38%),形成良性循环。

六、国际化教育资源布局

指标厦大2025上海交大2025港中文2025
全英文授课专业数42个68个55个
海外交换生比例18%35%62%
联合学位项目新增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数据科学双学位现有23个双学位项目45个跨境双学位

厦大国际化程度处于国内中上水平,全英文专业数量超过武大(35个),但较上海交大仍有差距。新增的“数据科学双学位”项目采用“2+2”模式,学费仅为港中文同类项目的60%,性价比优势显著。海外交换覆盖牛津、伯克利等顶级学府,但校际协议院校中发展中国家高校占比达40%,与清华“全球Top50为主”的策略形成反差。

七、学费与奖助体系优化

项目学费标准奖学金覆盖率助学贷款额度
普通专业5460元/年45%最高12000元/年
软件工程9800元/年35%同上
中外合作办学58000元/年15%限申请商业贷款

厦大学费标准低于南京大学(6850元/年),但奖学金覆盖率反超(南大40%)。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国家助学贷款外,设立“凤凰展翅”专项基金,最高补助2万元/年,远超教育部规定的“三档四类”保障标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费虽高,但提供“4+0”本地化培养,降低留学成本,与西交利物浦“全程海外”模式形成差异。

八、就业质量与升学前景

指标2023届2024届趋势变化
总体就业率96.2%96.8%+
进入世界500强比例18.7%21.3%+
国内升学双一流占比79.4%82.1%+

厦大毕业生在东南地区认可度极高,2024届进入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人数同比增长34%。升学方面,保研率稳定在15%-18%,但通过“卓越学者计划”直推中科院的人数翻倍。对比同城的福州大学(就业率92.5%),厦大在头部企业渗透率上优势明显,但中小型创新企业吸纳力弱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新型高校。

厦门大学2025年招生简章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发展战略。在招生计划上,通过精准扩容热门学科、优化专业结构,既保障了规模效益,又强化了特色竞争力;在选拔机制方面,选科要求的硬化与特殊计划的柔性创新并行,平衡了公平性与人才识别精度;培养体系的升级则彰显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尤其在大类分流和本研贯通设计上颇具亮点。然而,国际化深度、中小企业就业渠道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对于考生而言,需重点关注专业选科限制的变化趋势,充分利用“学科交叉实验班”等新机制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总体来看,厦大正加速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其招生政策既呼应了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也保留了南方之强的地域特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jianzhang/3759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