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昌的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川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西昌市“航天科技城”与“民族地区中心城市”的双重定位,形成了以服务地方产业、促进民族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学校紧密围绕凉山州“三区一高地”发展战略,构建了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民族文化旅游为主的专业体系,同时通过“校政企”三方联动机制,推动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截至2023年,学校已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3.5万人,本地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85%以上,成为区域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西昌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原西昌农校)成立于1978年,2012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学校现占地21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设有现代农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覆盖农业农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
办学定位上,学校以“服务民族地区、助力脱贫攻坚”为核心,形成“双语教学+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模式。针对彝汉双语地区特点,开发《彝语农机操作》《民族手工艺数字化》等特色课程,并与凉山州13个县市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年输送涉农技术人才超2000人。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78-2010 | 农业中专阶段 | 培养传统农技人才1.2万人 |
2011-2019 | 省级示范校建设 | 新增智能制造等8个专业 |
2020至今 | 国家“双优计划”实施 | 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3个 |
专业布局与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专业设置动态匹配凉山州“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数字媒体技术等骨干专业。其中,烟草栽培技术专业与四川烟草凉山分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订单班”学生100%对口就业;民族旅游服务专业引入泸沽湖景区管理标准,开发实景教学项目。
产教融合方面,学校与西昌钒钛产业园、重庆长安汽车等企业共建“厂中校”,推行“1.5+1.5”分段式培养。2023年数据显示,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占比达65%,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时数超40%。
专业大类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人才输出方向 |
---|---|---|---|
现代农业 | 烟草栽培、食用菌生产 | 凉山州烟叶公司、好医生药业 | 农业技术员、种植基地主管 |
先进制造 | 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业机器人 | 比亚迪成都基地、京东方科技 | 设备运维技师、产线工程师 |
信息技术 | 物联网应用、数字媒体 | 腾讯云西南服务中心、长虹电器 | 数据采集员、新媒体运营 |
师资结构与教学改革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截至2023年,“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2%,其中高级职称教师中具有行业认证资格者占67%。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非遗传承人、企业首席技师担任兼职导师,形成“理论教学+技艺传承”组合模式。
教学改革方面,推行“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方案:第1学期夯实文化基础,第2-3学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第4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岗位任务完成度”双维度标准,近3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人次年均增长15%。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正高级职称教师 | 43 | 15% | 主持省级课题7项 |
双师型教师 | 186 | 82% | 开发企业定制课程28门 |
企业兼职导师 | 97 | 31% | 指导学徒制学员560人 |
就业质量与社会效益
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从2018年的72%提升至2023年的89%,主要分布在西昌钒钛高新区、凉山现代农业园区等区域。第三方评估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满意度达91.3%,“留任稳定性”指标较全省中职均值高22个百分点。
在民族地区帮扶方面,学校为彝区学子提供“语言强化+技能培训+生活补助”套餐,近5年培养藏族、彝族学生4300余人,带动家庭脱贫率达78%。2022年入选教育部“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典型案例。
当前,学校正面临产业技术迭代加速与民族地区生源结构变化的双重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生态+”专业群建设,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职教协作,探索“东西部职教联盟”协同育人新模式,持续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技能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