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光华学院大英校区(川光华学院大英校区)

四川光华学院大英校区(川光华学院大英校区)

四川光华学院大英校区作为该校重要的区域性教学基地,自2018年正式启用以来,依托校本部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大英县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逐步形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特色。校区占地12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1.2万人,开设涵盖工科、管理、艺术等6个二级学院的32个本科专业。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校区已与当地17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达78%,其中大英本地就业占比超过40%。在硬件设施方面,校区建有省内首个"AI+教育"智慧教学中心,配备智能感知教室56间,实验设备总值达2.3亿元。然而,相较于校本部,校区在师资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低12%)、科研产出(年均纵向课题数量不足本部1/3)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四	川光华学院大英校区

一、区位条件与交通网络

校区位于成渝经济圈北翼节点城市大英县,地处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内。

对比维度大英校区校本部同类院校均值
地理坐标北纬30°35',东经105°18'北纬30°02',东经103°58'-
高铁通达城市直达成都、重庆、西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3.2个/校
机场距离98公里(绵阳南郊机场)19公里(成都双流机场)85公里

二、教学资源配置

校区构建"基础共享+专业分流"的实验室体系,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文旅创意两大实验集群。

指标类型大英校区校本部行业标杆值
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1.8万元2.5万元2.2万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5个3.5个/校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17个43个28个/校

三、师资队伍结构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建立企业导师库与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统计项大英校区校本部全省平均
师生比1:181:151:17
教授占比9.2%18.7%15.3%
双师型教师比例63%49%52%

四、学科专业建设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形成"新工科+文创"特色布局。

  • 省级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
  • 校企定制专业:智能装备技术(与京东方共建)、数字媒体艺术(与丝路视觉合作)
  • 停招专业:汉语言文学(2022年)、市场营销(2023年)

五、产教融合模式

创新"三阶递进"培养体系:认知实习(大一)→跟岗实训(大二)→顶岗实习(大三)。

典型合作案例:
  • 与盛屯矿业共建"锂电材料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
  • 联合卓筒井遗址管理处开发非遗研学课程
  • 为射洪锂电产业园定向输送技术人才237人/年

六、学生发展支持

构建"四位一体"成长体系,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年均增长15%。

支持项目覆盖率校本部数据全国民办高校均值
海外交流8.3%15.7%6.8%
双创训练67%82%59%
技能证书92%88%76%

七、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区域竞争中需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进瓶颈,同时把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

核心矛盾点:
  • 高端人才引进难度大(安家补贴较成都低40%)
  • 科研平台能级不足(缺乏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产教融合深度待提升(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仅35%)

八、社会服务效能

近三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技术服务到账经费年均增长25%。

标志性成果:
  • 完成大英县全域旅游规划数字化改造项目
  • 为通威太阳能提供技术改良方案17项
  • 承办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3届

通过多维度的办学实践,四川光华学院大英校区已初步实现应用型大学的区域化转型,但在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方面仍需持续发力。未来需重点加强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差异化的人才政策体系,增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建设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议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跨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完善校区与校本部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