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龙泉驿校区是四川省唯一以护理为主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校区,坐落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核心区域,依托区域医疗资源与产业优势,形成“医教融合”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校区占地近5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实训大楼、模拟医院、智慧教室等教学设施,并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多家三甲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专业设置以护理为核心,拓展至药学、医学技术、康复治疗等领域,形成“大健康”专业集群。师资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达4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超60%,构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近年来,校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西南地区基层医疗人才的重要输送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龙泉驿校区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四川省卫生学校龙泉校区,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2020年整体迁入现址。校区定位于“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卓越人才”,重点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医疗康养产业发展需求,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时间节点 | 发展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58-2014年 | 中专阶段办学 | 培养中级医护人才2万余人 |
2014-2020年 | 高职转型与新校区建设 | 获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
2021年至今 | "双高计划"建设 | 立项省级护理骨干专业群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校区现开设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8个高职专业,其中护理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前两年夯实医学基础,第三年分方向培养老年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专项能力。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职业证书 |
---|---|---|
护理 | 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 护士执业资格证 |
药学 | 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 | 药师从业资格证 |
康复治疗技术 | 运动疗法、作业治疗、中医康复 | 康复治疗士资格证 |
三、师资队伍建设
校区实施“双百工程”人才计划,通过医疗行业引进与校内培养结合,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17人,其中具有临床经验的兼职教师占比35%,形成“校院协同”的师资结构。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教授/主任医师 | 28 | 13% | 主持省级教研项目12项 |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 56 | 26% | 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20套 |
双师型教师 | 143 | 66% | 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体系
校区建有总面积2.3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包含模拟医院、OSCE考站、中药标本馆等特色场馆。实训设备总值达8500万元,其中智能模拟人、虚拟腹腔镜系统等先进设备占比超过40%。
实训类别 | 设备数量 | 功能覆盖 | 合作企业 |
---|---|---|---|
基础护理实训室 | 60间 | 生命体征监测、无菌操作 | 迈瑞医疗、鱼跃医疗 |
临床专科实训室 | 35间 | ICU、手术室、产房模拟 | GE医疗、飞利浦 |
虚拟仿真中心 | 12套系统 | VR急救、AR解剖教学 | 杭州医博、上海梦之路 |
五、学生管理与素质培养
校区实行“三维育人”体系,建立“辅导员+班导师+行业导师”协同机制。推行“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发展轨迹。
- 日常管理:采用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建立学业预警机制
- 社团活动:护理礼仪社、急救志愿服务队等23个社团
- 竞赛体系:年均组织专业技能竞赛30余场次
- 双创教育:建成医护创新创业孵化园,入驻项目17个
六、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2023届毕业生进入三级医院的占比达67%,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率31%,主要就业区域覆盖成渝经济圈。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建“护理人才定向培养班”,实现订单式培养。
指标 | 2022届 | 2023届 | 横向对比 |
---|---|---|---|
初次就业率 | 98.2% | 98.5% | 高于全省高职平均3.2个百分点 |
对口就业率 | 91.5% | 92.3% | 位列医护类院校前茅 |
96.8分 | 97.5分 | 连续三年提升1.2分 |
七、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校区近三年获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发明专利授权15件,开发教学资源库被全国120余所院校采用。与成都医学院共建“老年照护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八、区域协同与发展挑战
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校区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双城护理人才培养联盟”,共享课程资源与实训基地。但面临高端医疗资源对接不足、国际化师资短缺等瓶颈,需通过深化医教协同、加强标准输出等方式突破发展限制。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龙泉驿校区通过多年积累,已形成“扎根基层、医教融合”的鲜明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与区域医疗中心的深度合作,提升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