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邓燕(利州中专邓燕)

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邓燕(利州中专邓燕)

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邓燕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职业发展路径与教育实践成果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区域示范价值。自2008年进入该校以来,邓燕历经多个岗位历练,逐步形成“产教融合+个性化育人”的特色教育模式。在担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期间,其主导开发的“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使该专业毕业生技能证书获取率从62%提升至91%,校企合作企业数量从12家扩展至27家。作为副校长,她推动建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使教师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从34%增至58%,相关改革经验被纳入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案例库。其教育实践始终贯穿“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双重逻辑,既注重产业需求对接,又强调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这种平衡性在职业教育界形成独特示范效应。

广	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邓燕

一、职业发展轨迹与角色定位

邓燕的职业晋升路径呈现“专业深耕-管理转型-战略引领”的三阶段特征。2008-2014年专注于数控专业教学,期间完成从普通教师到学科带头人的跨越;2015-2019年担任教务处副主任期间,推动建立“岗位能力矩阵模型”;2020年升任副校长后,主导制定“十四五”专业群建设规划。其角色演变始终围绕“技术专家”与“管理创新者”的双重身份展开,形成“专业实践反哺管理决策”的独特优势。

任职阶段核心职责标志性成果
2008-2014年数控专业教学开发5门校本实训课程
2015-2019年教学管理构建岗位能力评价体系
2020年至今战略规划获批省级重点专业群

二、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在课程体系重构方面,邓燕团队首创“三阶递进式”培养模式:基础层(通识技能)、进阶层(专项技术)、卓越层(创新应用)。该模式实施后,学生技能竞赛获奖量三年增长240%,其中2022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配套开发的“虚拟仿真+实体操作”教学平台,使实训耗材成本降低37%的同时,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2%。

校企混编教学团队
改革维度传统模式创新模式
课程结构学科导向工作过程导向
评价方式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评价(60%)+增值评价
师资配置单一学科教师

三、产教融合推进策略

通过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调整”动态响应机制,邓燕主导构建了包含12个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联盟。其中与广元市机械研究院共建的“精密加工中心”,实现技术成果转化8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20万元。推行的“学期工厂”制度,使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平均收入较区域平均水平高出28%,企业满意度达94.5%。

合作指标2019年2023年
订单班数量6个15个
横向课题经费85万元230万元
企业兼职教师9人27人

四、教师发展体系建设

构建的“三维进阶式”教师培养体系,将教师发展路径细化为技术应用、教学研究、管理实践三个通道。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项目,累计培养省级骨干教师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2名。建立的“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完成6个月企业实践,该制度推行后教师专利申请量增长4倍。

五、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中职生特点设计的“成长银行”评价系统,将德育表现、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等维度量化为“成长积分”,与奖学金评定、升学推荐直接挂钩。试点班级违纪率下降63%,优秀毕业生升学率从18%提升至41%。配套推出的“职业导师制”,实现全员覆盖的个性化发展规划指导。

评价要素传统模式权重创新模式权重
学业成绩70%40%
行为规范20%30%
社会实践10%30%

六、教育科研转化能力

主持的《中职学校“三教”改革实施路径研究》获四川省教科院一等奖,相关成果在川陕甘三省12所职业院校推广。研发的“智能制造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被纳入教育部创新教材遴选目录。近五年带领团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篇,其中《产教融合中的权益分配机制研究》引发行业广泛讨论。

七、社会服务效能拓展

牵头成立的“嘉陵江流域职教联盟”,吸纳成员单位37家,开展技术培训年均4200人次。推动建立的“乡村振兴技能服务站”,为周边乡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86人,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汇编。疫情期间开发的“云上技能课堂”,实现跨省远程教学服务,覆盖学生达1.2万人。

八、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产业升级加速背景下,专业设置与市场匹配度需进一步提升。对此,邓燕团队构建“专业预警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才需求动态监测。针对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推行“银龄计划”引进企业退休技术骨干,同时建立跨区域教师共享库。为应对生源质量波动,创新设计“分层赋能”培养方案,实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邓燕的教育理念已深度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形成可复制的职业教育改革范式。其经验对同类院校在处理“技能培养与全面发展”“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传统优势与数字化转型”等关系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未来随着产业变革加速,如何在保持办学特色的同时提升适应性,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