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州市达川区升华职业技术学校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一所综合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依托区域产业优势,以“升学与就业并重”为办学定位,开设多个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建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并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成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生源质量、设施投入、区域竞争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需进一步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条件
达州市达川区升华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8年,占地面积约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约4500人,教职工总数280人。学校以中职学历教育为主体,同时承担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职能。
类别 | 数据 | 区域对比(达川区中职均值) |
---|---|---|
占地面积 | 120亩 | 85亩 |
在校生人数 | 4500人 | 3200人 |
师生比 | 1:16 | 1:20 |
数据显示,学校硬件规模和师生配比均优于区域平均水平,但在生均教学资源分配上仍需优化。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2个中职专业,覆盖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四大类。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会计事务三大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形成“核心专业+新兴专业”的布局。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数量 | 区域占比 |
---|---|---|
加工制造类 | 3 | 60% |
信息技术类 | 2 | 30% |
财经商贸类 | 2 | 20% |
课程体系采用“公共基础+专业模块+岗位实训”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55%,与本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企业的岗位需求匹配度较高。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2%,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8人。通过校企共建“教师实践工作站”,每年选派30%的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研修。
指标 | 升华职校 | 全省中职均值 |
---|---|---|
高级职称占比 | 19.2% | 15.8%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 12.6% | 9.3% |
生师比 | 1:16 | 1:22 |
尽管师资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引进仍存在困难,特别是新兴专业如新能源汽车维修等领域的专家型教师短缺。
四、实训设施与产教融合
学校建有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电子商务等8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与达州钢铁集团、四川坤霖科技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现“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学。
- 校内实训工位:2800个
- 校外实习基地:16家
- 订单培养企业:9家
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近三年累计输送实习生1200余人,企业满意度达87%。但实训设备更新周期较长,部分专业(如工业机器人)的实训条件滞后于技术发展。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对口就业率约75%,主要就业方向为本地制造业、服务业及长三角地区电子企业。升学方面,每年约有15%的学生通过单招考试进入高职院校。
年份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升学率 |
---|---|---|---|
2020 | 94.5% | 72.3% | 14.8% |
2021 | 96.2% | 74.1% | 15.3% |
2022 | 95.7% | 73.8% | 16.1% |
就业稳定性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因技能单一导致职业晋升受限,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涵盖电工、焊工、养老护理等项目,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与达川区经开区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3项。
- 技术扶贫覆盖乡镇:12个
- 企业联合研发项目:5项
- 社区教育服务人次:3000+/年
然而,社会培训课程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高端培训项目(如智能制造)的开发能力仍需提升。
七、办学特色与创新实践
学校探索“分段式育人”模式,前1.5年强化文化与专业基础,后1.5年按就业/升学方向分流培养。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抵扣学分。
- 省级技能大赛获奖:8项
- 创新创业孵化项目:14个
-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1门
特色化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品牌宣传和成果推广方面力度不足,省外影响力有限。
八、挑战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生源减少、经费紧张、师资老化等问题。建议:
1. 深化“职普融通”,探索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机制;
2. 争取专项债券支持,升级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专业实训设备;
3.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长效机制,提升技术转化能力;
4. 拓展长三角、成渝地区优质就业资源,构建就业跟踪服务体系。
达州市达川区升华职业技术学校凭借扎实的办学基础和区域产业支撑,在川东北职业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未来需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强化专业集群建设,深化产教协同创新,方能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