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元市昭化区元坝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元坝职中”)是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始建于1986年,原名元坝区职业中学,2013年随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现名。学校位于广元市昭化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占地约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3200余人,教职工210人。作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该校以“升学与就业并重”为办学导向,开设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形成“工农结合、产教融合”的特色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职业技能竞赛”等路径,推动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对口升学率达75%,成为川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之一。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元坝职中历经三次重大转型:1986年建校初期以农业技术教育为主;2005年响应“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增设工业类专业;2018年入选“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后,明确“服务区域经济、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方向。目前,学校定位为“培养乡村振兴技术人才与产业工人”,与广元市“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高度契合。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6-2000年 | 农业技术教育主导,开设种植养殖专业 | 在校生800人 |
2001-2015年 | 工业类专业扩容,建成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 在校生突破1500人 |
2016年至今 | 获省级示范校称号,新增电子商务、无人机应用专业 | 在校生3200+人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专业集群。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依托昭化区“天府菜篮”基地,开设智慧农业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京东方合作开发“光电显示”定制课程;机械加工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填补区域产业人才缺口。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实训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 | 800万元(含智能温室) | 四川仲衍种业、广元绿科农业 |
先进制造 | 机械加工、数控技术 | 1200万元(含CNC机床) | 中国重汽广元分公司、四川能投 |
信息技术 | 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 | 600万元(含工业机器人) | 京东方成都基地、华为广元服务中心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完成1个月企业实践。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8%。2022年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发《现代农业机械操作》《智能制造基础》等12门校本教材。
指标类型 | 元坝职中 | 四川省中职平均水平 |
---|---|---|
师生比 | 1:15 | 1:18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28% | 15% |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 12% | 8% |
四、人才培养与升学就业
学校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双考核模式,近三年对口升学率显著提升。2023年高考录取率达78%,其中本科上线率12%。就业方面,与广元经开区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毕业生本地就业占比65%,主要进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年份 | 升学率 | 本科上线率 | 就业企业类型 |
---|---|---|---|
2021 | 72% | 9% | 制造业45%、服务业30% |
2022 | 76% | 11% | 制造业50%、农业20% |
2023 | 78% | 12% | 制造业55%、信息技术15% |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校与广元市农业科学院共建“王家贡米”产学研基地,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次。2022年牵头成立“嘉陵江流域职业教育联盟”,联合12家企业、3所高校开展技能培训。近三年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2400人次,助力昭化区脱贫户就业增收。
六、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校园配备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现代农业实训园等6大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2023年建成“5G+智慧校园”系统,实现VR虚拟仿真教学全覆盖。图书馆藏书量达12万册,其中专业期刊占比40%,数字资源访问量年均增长25%。
七、学生发展与技能竞赛
学校建立“校-市-省-国”四级竞赛培育体系,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202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现代农业赛项获二等奖,数控铣床项目获三等奖。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已培育“昭化山珍电商”“智能农机服务”等12个创业项目。
八、挑战与未来发展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升级匹配度待提升、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压力大等问题。根据《广元市“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学校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大楼”,重点发展新能源、康养护理等新兴专业,力争2025年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总的来说呢,元坝职中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培养,已成为川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典范。其“立足农业、拓展工业、融合新兴技术”的发展路径,既响应了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也为县域职教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与本科院校的贯通培养,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