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遂宁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是四川省内首个以“乡村振兴”为核心定位的高等教育机构,依托母体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与地方政策支持,致力于培养具备“三农”情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学院通过整合农业科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资源,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重点围绕乡村教育振兴、产业升级、生态治理等领域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其特色在于“扎根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通过校地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乡土文化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乡村发展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成立以来,学院已为川渝地区输送千余名乡村教师、农业技术骨干及基层管理人才,形成“教育赋能—产业造血—文化润乡”的闭环生态,成为西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一、学科专业布局与特色方向
学院以“农业+教育+管理”为学科骨架,设置乡村教育学、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等交叉学科。例如,乡村教育学专业强化“双语(普通话+方言)教学”能力培养,融入非遗传承课程;智慧农业专业聚焦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结合,开设农业大数据、电商营销等课程。
专业方向 | 核心课程 | 实践占比 | 就业领域 |
---|---|---|---|
乡村教育学 | 乡土文化教材开发、复式教学法、社区教育管理 | 40% | 乡村中小学、教育局 |
智慧农业 | 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运营、休闲农业规划 | 50% | 农业企业、合作社 |
生态治理 |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生态修复工程、绿色金融 | 45% | 环保部门、NGO组织 |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采用“3+1”分段培养机制: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与技能,第四年深入乡镇开展“驻村实践”。例如,学生需完成“设计村级文旅项目”“主导农产品品牌推广”等任务,由“高校导师+乡镇干部+企业顾问”联合指导。
培养阶段 | 考核方式 | 能力目标 |
---|---|---|
第1-2学年 | 乡土调研报告、农技实操测试 | 基础认知与技能掌握 |
第3学年 | 跨学科项目答辩(如“空心村改造方案”) | 综合问题解决能力 |
第4学年 | 驻村实践成效评估(村民满意度占40%) | 社会适应与领导力 |
三、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效
近五年累计承接国家级乡村振兴课题12项,研发“低成本农田监控系统”“乡村教师培训数字平台”等技术成果23项,其中8项专利已转让至地方企业。例如,与遂宁市船山区合作建立“数字农服中心”,使辖区农业灾害预警效率提升60%。
指标 | 乡村振兴学院 | 全国地方院校均值 | 差异 |
---|---|---|---|
横向课题经费(万元) | 850 | 420 | +102% |
技术转化项目数(个) | 17 | 7 | +143% |
涉农企业合作覆盖率 | 92% | 65% | +27% |
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教师每年下乡实践不少于40天。现有教授中35%拥有农业技术职称,并聘请20名“田秀才”“乡创客”担任兼职导师。例如,园艺学教授张某某带队研发的“丘陵地区节水灌溉模型”,直接应用于大英县5个乡镇。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教授(含乡村振兴方向) | 28 | 25% | 省级农业标准制定5项 |
企业导师(农业领域) | 42 | 38% | 技术包联126个村 |
博士学历教师 | 57 | 51% | 发表CSSCI论文89篇 |
五、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构建“三层递进”课程模块:底层为《乡村社会学》《农业经济学》等通识课;中层设置《农产品品牌策划》《乡村规划实务》等专业必修课;顶层开设《乡村治理前沿》《农业科技伦理》等研讨课。同时开发“田间课堂”资源包,包含120种农作物种植案例视频。
课程类型 | 学分占比 | 教学形式 | 典型案例 |
---|---|---|---|
理论必修课 | 40% | 课堂讲授+线上慕课 | 《乡村振兴政策解读》虚拟仿真课 |
实践必修课 | 35% | 驻村调研+项目实操 | “一村一品”品牌设计实战 |
选修课 | 25% | 工作坊+田野调查 | 蜀绣非遗传承与文创开发 |
六、国际化合作路径
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中欧乡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发“可持续农业与乡村建设”硕士项目。2022年启动“一带一路”乡村教师培训计划,为老挝、缅甸培养懂汉语的乡村教育骨干127人。
合作项目 | 外方机构 | 成果输出 | 受益区域 |
---|---|---|---|
智慧农业人才联合培养 | 日本千叶大学 | 植物工厂技术本地化改良 | 川东北设施农业区 |
乡村文旅规划认证课程 | 意大利博科尼大学 | 民宿评级标准体系 | 川西民宿集群 |
职业教育标准输出 | 泰国清迈大学 | 乡村教师能力框架协议 | 东南亚农业院校 |
七、数字化赋能实践
开发“乡聚”智慧平台,集成远程教学、农技咨询、供需对接功能。例如,通过VR技术还原高原作物生长场景,学生可模拟不同海拔下的种植决策;搭建“乡村资源地图”数据库,实时更新土地流转、劳动力等信息。
数字化工具 | 应用场景 | 覆盖范围 | 使用频次 |
---|---|---|---|
AI教学助手 | 自动批改乡村发展规划作业 | 全部专业 | 周均3000次 |
无人机测绘系统 | 农田地形建模与灾害监测 | 8个实践基地 | 季度巡检 |
区块链溯源平台 | 农产品质量全程追踪 | 32个合作合作社 | 每日更新 |
八、校地协同机制创新
推行“一院联一县”模式,与射洪市、安居区等政府签订战略协议,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地方分院”。例如,在蓬溪县试点“荣誉院士”制度,选拔优秀毕业生兼任乡镇长助理,参与决策并享受专项编制。
协同模式 | 责任主体 | 资源投入 | 成效指标 |
---|---|---|---|
产业学院共建 | 学院+龙头企业 | 设备捐赠1200万元 | 孵化涉农企业27家 |
定向人才培养 | 县政府+学院 | 设立专项奖学金300万 | 基层留任率89% |
技术外包服务 | 科研团队+村委会 | 年承接项目200+个 | 技术采纳率78% |
通过上述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四川遂宁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探索出一条“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文化链”四链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其经验表明,地方高校需以“需求导向”重构育人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地域限制,同时借助国际化资源提升本土化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未来,学院需进一步平衡“输血式”资源投入与“造血式”内生发展的关系,避免技术赋能与乡土社会结构的冲突,真正实现“乡愁留存与现代化发展”的共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