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医学院戴小珍教授是该校医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其研究与实践成果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作为临床医学与教育管理的双栖人才,她不仅在医疗技术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更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了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其主导的多项省级重点课题填补了区域医学研究的空白,发表的SCI论文被引次数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她提出的“平战结合”模式被多地采纳,彰显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双重价值。
一、基础信息与教育背景
类别 | 详细信息 |
---|---|
姓名 | 戴小珍 |
职务 | 成都医学院副院长兼临床医学系主任 |
最高学历 | 华西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 |
学术传承 | 师承我国著名肝胆外科学家刘正利教授 |
二、职业发展路径
阶段 | 时间 | 关键事件 |
---|---|---|
临床积累期 | 2005-2010 | 完成千例复杂外科手术实践 |
科研转型期 | 2011-2015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管理晋升期 | 2016-至今 | 担任副院长分管教学科研 |
三、学术研究体系
通过构建"临床问题-基础研究-转化应用"的全链条研究模式,形成三大特色方向:
- 肿瘤微创治疗:开发新型纳米载药系统,相关成果获发明专利7项
- 创伤修复技术:建立组织再生评估模型,制定行业标准3项
- 医学教育创新:设计VR+PBL教学系统,覆盖西南地区23所医学院校
四、学术成果量化分析
指标类型 | 数据表现 | 行业对比 |
---|---|---|
论文发表 | SCI论文128篇(总影响因子432) | 全国医科类院校前15% |
科研项目 | 主持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14项 | 同期校内首位 |
成果转化 | 技术许可金额超3000万元 | 四川省属高校前三 |
五、教学改革实践
创建"三维一体"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 理论维度:主编《临床医学导论》国家规划教材
- 实践维度:建成模拟医院实训中心(2000㎡)
- 创新维度: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医疗"大赛金奖5项
六、社会服务贡献
服务领域 | 具体举措 | 社会效益 |
---|---|---|
疫情防控 | 组建应急医疗队支援武汉(2020) | 收治患者437例,零感染记录 |
基层医疗 | 实施"杏林春雨"帮扶计划 | 培训基层医师2300人次 |
健康科普 | 主讲"名医大讲堂"系列节目 | 累计受众超500万人次 |
七、行业影响力评估
通过多维指标展现学术地位:
评价维度 | 具体数据 | 权威认证 |
---|---|---|
H指数 | 38(Scopus数据) | 进入全球前2%学者行列 |
学术任职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 | 兼任3本核心期刊编委 |
国际交流 | 主持中德医学合作项目(2018-2022) | 促成12项技术引进协议 |
八、未来发展布局
围绕"健康中国2030"战略,重点推进:
- 智慧医疗:建设区域医疗大数据平台
- 精准医学:开展基因编辑技术临床研究
- 医工融合:联合电子科大开发智能手术机器人
- 教育国际化:筹建"一带一路"医学联盟
通过系统性梳理可见,戴小珍教授的职业发展轨迹呈现出"临床奠基-科研突破-管理创新"的螺旋上升特征。其研究体系兼顾前沿性与实用性,教学改革注重传统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社会服务贯穿突发应急与长效机制建设。在医学教育领域,她倡导的"双螺旋"培养模式(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已产生显著示范效应。未来随着数字医疗技术的深入应用,其团队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开发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