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遂宁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观音文化之乡——四川省遂宁市。学院以“明德精业,知行合一”为校训,立足成渝经济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专业布局。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逐步构建起“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育人体系,为地方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生规模约1.2万人,开设涵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商贸管理、文旅艺术等领域的30余个高职专业。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共建产业学院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与本地电子信息企业合作建立“智能终端产业学院”,与文化旅游机构联合开发“川渝非遗传承”课程群,形成鲜明的区域办学特色。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院建有智能制造、电子商务、虚拟现实等实训中心,并与京东、华为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5%,其中不乏省级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多项技能竞赛成绩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展现出较强的办学实力与社会认可度。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43年创办的遂宁县立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历经多次改制与合并,2007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当前定位为“区域性高水平高职学校”,聚焦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重点服务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
1943年 | 创建遂宁县立初级实用职业学校 |
2007年 | 获批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
2018年 | 入选教育部“1+X”证书试点单位 |
2021年 | 启动“双高计划”省级培育建设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了“产业导向+岗位适配”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例如,针对锂电产业集群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面向电商物流需求设置“智慧物流技术”方向。
专业大类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
装备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江淮汽车、盛屯锂业 |
电子信息 | 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 | 京东方、华为技术 |
文旅创意 | 数字媒体、旅游管理 | 灵泉景区、宋瓷博物馆 |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学院实施“双百工程”师资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两个月企业实践。现有教授28人、副教授97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近三年纵向科研项目立项56项,横向技术服务到账经费超千万元。
类别 | 数量 | 占比 |
---|---|---|
高级职称教师 | 125人 | 38% |
硕士及以上学位 | 243人 | 75% |
双师型教师 | 198人 | 62% |
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院创新“厂中校”“校中厂”混合所有制模式,与射洪锂电产业园共建“锂电产业学院”,引入企业设备价值超3000万元。2022年校企联合开发教材12本,订单培养学生占比达30%。
合作类型 | 典型案例 | 成效指标 |
---|---|---|
产业学院 | 智能终端产业学院(与长虹电器) | 年输送毕业生200+人 |
实训基地 | 京东物流实训中心 | 日均实训容量300人次 |
大师工作室 | 川菜非遗传承基地 | 培养学徒150余人 |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院建立“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体系,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47项。2022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1%,本地就业留存率达67%,雇主满意度调查连续三年超90%。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万人次,为遂宁经开区提供技术研发支持23项。牵头组建成渝轴心职业教育联盟,辐射川东北15所中职学校,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库。
七、数字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投入2000万元建成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全流程信息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8套,疫情期间保障98%课程线上运行。2023年入选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八、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专业链与产业链匹配度待提升、高端人才引进压力较大等挑战。规划到2025年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力争进入全国职业院校百强行列。
四川遂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区域服务能力,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其“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在国际化办学、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进一步聚焦产业升级需求,提升关键领域人才培养质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