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广播站(川农雅安广播站)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广播站(川农雅安广播站)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广播站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自1956年建校初期即成立,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集新闻宣传、文化传播、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平台。依托雅安校区“一校三区”的地理特点,广播站通过调频覆盖、网络直播及移动端推送,实现多维度传播。其核心职能包括政策解读、学术动态播报、文体活动预告及学生作品展播,日均播出时长超5小时,年均制作原创节目超400期。在技术升级方面,广播站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配备专业级音频工作站及云端采编系统,支持多平台同步分发。

四	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广播站

一、组织架构与运营模式

广播站采用“站长-副站长-部门”三级管理体系,下设新闻采编部、技术保障部、策划推广部及播音主持部。学生团队占比85%,实行“老带新”梯队培养机制,每学期开展业务培训12场次。指导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传媒系教师担任,负责内容审核与专业指导。

层级人员构成主要职责
决策层指导教师+正副站长战略规划、重大选题审定
执行层4个部门共42人内容生产、技术维护、活动执行
协作单位校宣传部、团委选题方向把控、资源协调

二、节目内容与传播矩阵

现行节目体系包含6大板块,其中《校园晨风》《午间新闻》《川农之声》为固定栏目。特色项目“声音博物馆”收录校园历史声音影像,累计存档超200小时。传播渠道覆盖FM89.7MHz、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平台,实现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传播。

节目类型播出时段收听率互动量
新闻资讯类7:00-7:3068%月均200+条
文化访谈类12:30-13:0045%留言板日均30条
音乐点播类18:00-18:3092%微信投票参与率75%

三、技术设备与基础设施

广播站配备数字调音台、专业电容麦克风及Audacity音频工作站,2022年升级分布式管理系统后,实现三校区信号互联。核心设备包括Zoom H6录音器、森海塞尔MKH416话筒及Adobe Audition后期处理系统,设备更新周期控制在3年以内。

设备类别型号数量使用频率
录音设备Zoom H63套每日必用
导播系统YAMAHARF3002套直播时段启用
移动终端iPhone14Pro5台外采专用

四、受众特征与传播效果

听众群体以本科生为主(占比78%),研究生及教职工占22%。调查显示92%受访者每日收听时长超1小时,85%通过手机端收听。年度满意度测评中,内容贴近性评分达4.6/5,技术稳定性评分4.3/5。

五、特色项目与社会影响

“川农故事”专栏累计采访师生300余人,制作抗疫专题报道获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表彰。2023年联合雅安市广播电台开展“乡村振兴看川农”系列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破10万。近三年获省级优秀广播节目奖项5项,培育出“金话筒”主持人3名。

六、挑战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新媒体冲击导致传统收听率下降(年均降幅4%)、跨平台内容适配难度大等问题。计划引入AI语音合成技术提升制作效率,开发“声音地图”交互功能,建立校友广播联盟拓宽资源渠道。

七、横向对比分析

相较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广播站,雅安站学生自主性更强但专业指导资源偏少;对比西南科技大学广播台,技术设备更新速度领先但融媒体转型滞后。在内容创新维度,与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广播站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八、可持续发展建议

  • 构建“校园广播+”生态体系,嵌入课程思政实践基地
  •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音频纪录片制作
  • 开发AR声景导航等智慧校园应用场景
  • 建立跨校广播协作网络共享版权内容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广播站在传承校园文化记忆的同时,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内容升级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其“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广播的温度,又注入了新媒体的活力,为农业院校特色声音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未来需在强化品牌辨识度、深化媒介融合及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实现从校园媒体向文化IP的转型升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