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广播站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自1956年建校初期即成立,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集新闻宣传、文化传播、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平台。依托雅安校区“一校三区”的地理特点,广播站通过调频覆盖、网络直播及移动端推送,实现多维度传播。其核心职能包括政策解读、学术动态播报、文体活动预告及学生作品展播,日均播出时长超5小时,年均制作原创节目超400期。在技术升级方面,广播站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配备专业级音频工作站及云端采编系统,支持多平台同步分发。
一、组织架构与运营模式
广播站采用“站长-副站长-部门”三级管理体系,下设新闻采编部、技术保障部、策划推广部及播音主持部。学生团队占比85%,实行“老带新”梯队培养机制,每学期开展业务培训12场次。指导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传媒系教师担任,负责内容审核与专业指导。
层级 | 人员构成 | 主要职责 |
---|---|---|
决策层 | 指导教师+正副站长 | 战略规划、重大选题审定 |
执行层 | 4个部门共42人 | 内容生产、技术维护、活动执行 |
协作单位 | 校宣传部、团委 | 选题方向把控、资源协调 |
二、节目内容与传播矩阵
现行节目体系包含6大板块,其中《校园晨风》《午间新闻》《川农之声》为固定栏目。特色项目“声音博物馆”收录校园历史声音影像,累计存档超200小时。传播渠道覆盖FM89.7MHz、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平台,实现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传播。
节目类型 | 播出时段 | 收听率 | 互动量 |
---|---|---|---|
新闻资讯类 | 7:00-7:30 | 68% | 月均200+条 |
文化访谈类 | 12:30-13:00 | 45% | 留言板日均30条 |
音乐点播类 | 18:00-18:30 | 92% | 微信投票参与率75% |
三、技术设备与基础设施
广播站配备数字调音台、专业电容麦克风及Audacity音频工作站,2022年升级分布式管理系统后,实现三校区信号互联。核心设备包括Zoom H6录音器、森海塞尔MKH416话筒及Adobe Audition后期处理系统,设备更新周期控制在3年以内。
设备类别 | 型号 | 数量 | 使用频率 |
---|---|---|---|
录音设备 | Zoom H6 | 3套 | 每日必用 |
导播系统 | YAMAHARF300 | 2套 | 直播时段启用 |
移动终端 | iPhone14Pro | 5台 | 外采专用 |
四、受众特征与传播效果
听众群体以本科生为主(占比78%),研究生及教职工占22%。调查显示92%受访者每日收听时长超1小时,85%通过手机端收听。年度满意度测评中,内容贴近性评分达4.6/5,技术稳定性评分4.3/5。
五、特色项目与社会影响
“川农故事”专栏累计采访师生300余人,制作抗疫专题报道获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表彰。2023年联合雅安市广播电台开展“乡村振兴看川农”系列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破10万。近三年获省级优秀广播节目奖项5项,培育出“金话筒”主持人3名。
六、挑战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新媒体冲击导致传统收听率下降(年均降幅4%)、跨平台内容适配难度大等问题。计划引入AI语音合成技术提升制作效率,开发“声音地图”交互功能,建立校友广播联盟拓宽资源渠道。
七、横向对比分析
相较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广播站,雅安站学生自主性更强但专业指导资源偏少;对比西南科技大学广播台,技术设备更新速度领先但融媒体转型滞后。在内容创新维度,与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广播站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八、可持续发展建议
- 构建“校园广播+”生态体系,嵌入课程思政实践基地
-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音频纪录片制作
- 开发AR声景导航等智慧校园应用场景
- 建立跨校广播协作网络共享版权内容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广播站在传承校园文化记忆的同时,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内容升级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其“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广播的温度,又注入了新媒体的活力,为农业院校特色声音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未来需在强化品牌辨识度、深化媒介融合及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实现从校园媒体向文化IP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