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多大(四川托普学院规模)

四川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多大(四川托普学院规模)

四川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信息技术类高职院校的代表,其规模发展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关联。学院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形成“一校两区”布局,涵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经济管理等6大专业集群,在校生规模连续五年保持在1.2万人以上。从硬件设施到专业布局,均体现出“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尤其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的12个产业学院覆盖了80%以上的专业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学院生师比常年控制在18:1以内,高于四川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但其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仅28%,反映出年轻化师资队伍的特点。

四	川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多大

校园面积与空间布局

学院主校区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86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天府新区校区占地42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两校区通过轨道交通连线,形成“教学-实训-生活”功能分区。核心教学区包含3栋智能化教学楼,单栋建筑面积均超过2.5万平方米,配备全空调多媒体教室380间。

校区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主要功能
主校区860亩32万㎡理论教学、行政办公
天府新区校区420亩16万㎡实训基地、产教融合

学生规模与结构特征

截至2023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12456人,其中三年制专科生占比89%,五年一贯制学生占11%。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占比达63%,形成“工科为主、商科为辅”的格局。值得关注的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专升本”学生规模突破800人,较五年前增长3倍。

年份在校生总数信息技术类占比升学率
20199876人58%12%
202312456人63%21%

师资力量配置

现有专任教师69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98人(占比28.6%),“双师型”教师456人(占比65.9%)。值得注意的是,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53%,形成“高学历、低职称”的特殊结构。学院实施“企业工程师驻校计划”,每年引进行业技术骨干80-100人参与实践教学。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年均增长
专任教师692100%8.2%
副高职称19828.6%-
双师型教师45665.9%12%

专业建设规模

共开设48个专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7个,形成“人工智能+”“数字商贸”两大专业群。近三年新增专业12个,淘汰传统专业5个,动态调整频率达21%。校企合作开发“定制班”专业方向23个,覆盖学生占比超40%。

专业类别数量省级重点校企定制班
电子信息类1849
财经商贸类1527
装备制造类1014

实训基地建设

累计投入3.2亿元建设实训场所,其中与企业共建的“厂中校”基地达12个,设备总资产价值2.8亿元。重点打造的“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面积达1.2万平方米,集成价值5000万元的测试设备。近三年实训设备更新率保持在15%以上。

实训类型面积设备价值合作企业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8000㎡8000万西门子
数字经济实训室3000㎡3000万阿里云
现代物流实训基地5000㎡4000万京东

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纵向科研项目立项236项,其中省部级课题占比37%。技术成果转化收入年均增长25%,2022年达到1700万元。开展社会培训年均1.2万人次,“1+X”证书试点覆盖28个职业领域。

指标类型2023数据较2019增长全省排名
纵向课题数68项120%第15位
技术转化收入1700万230%第23位
社会培训量1.2万人次80%第18位

国际化办学水平

与德国F+U教育集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合作专业。累计招收国际学生142人,覆盖老挝、柬埔寨等8个国家。开发英文授课课程68门,占专业核心课比例达21%。

合作国家专业数量年度招生双语课程
德国345人28门
泰国232人18门
马来西亚225人15门

就业质量分析

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7%,专业对口率78.3%,在川内高职院校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就业地域集中度高,82%的毕业生在成渝地区就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吸纳比例达35%。平均起薪4200元/月,较全省高职均值高12%。

指标项2023数据全省排名同比变化
初次就业率94.7%第19位+1.2%
对口就业率78.3%第27位+3.5%
平均起薪4200元第13位+8%

发展瓶颈与挑战

尽管规模扩张显著,但存在结构性矛盾:生师比虽优于国标,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提升,如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专业空白;科研反哺教学的转化率不足,横向课题占比高达76%。此外,国际化办学尚处起步阶段,留学生规模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1%。

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优化师资结构,通过“柔性引进”提升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二是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增设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紧缺专业;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唯有实现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平衡,才能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实现新跨越。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