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霜莹作为乐至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的核心成员,其职业发展路径与学校战略布局高度契合。从教学实践到科研创新,从技能竞赛到社会服务,她展现出多维度的专业能力。其主导的智能制造实训体系构建项目,将企业实际需求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岗课赛证"一体化培养模式,使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27%。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她带领学生团队连续三年斩获奖项,其中2022年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更实现四川省职业院校在该领域金牌零的突破。其主持开发的《智能产线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已覆盖川内12所中职学校,累计培训学员超4000人次。
教学能力与课程建设
唐霜莹构建的"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基础认知-专项实训-综合应用)显著提升教学实效。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库,开发模块化教学资源包,其主讲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模块 | 企业案例占比 | 学生实操得分 | 企业满意度 |
---|---|---|---|
基础认知阶段 | 35% | 82.6 | 88% |
专项实训阶段 | 65% | 91.3 | 94% |
综合应用阶段 | 88% | 94.1 | 97% |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近五年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其中《基于数字孪生的机电装备维护技术研发》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与四川长虹合作的"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优化"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形成专利5项。
科研项目 | 经费(万元) | 专利数 | 转化收益(万元) |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研究 | 18 | 2 | 320 |
数字孪生维护系统开发 | 35 | 3 | 850 |
智能仓储优化项目 | 52 | 0 | 1200 |
技能竞赛指导成效
采用"阶梯式"备赛机制,建立参赛选手动态数据库,实施个性化训练方案。2021-2023年指导学生获省级一等奖4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其中张某某同学通过竞赛入职京东方技术岗位。
竞赛项目 | 参赛人数 | 获奖级别 | 就业关联度 |
---|---|---|---|
工业机器人应用 | 12 | 国赛二等 | 100% |
智能产线装调 | 9 | 省赛一等 | 89% |
PLC控制设计 | 7 | 省赛二等 | 71% |
社会服务与校企合作
牵头组建"乐至智能制造职教联盟",与14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当地工业园区开展技术培训28期,完成自动化设备改造项目7个,创造经济效益逾500万元。
- 开发企业定制课程12门,覆盖员工800余人次
- 参与制定《乐至县智能装备产业人才标准》地方规范
- 指导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7项,降低设备故障率40%
专业建设与改革贡献
主导申报"智能制造设备技术"新专业,构建"1+X"证书融通体系。推动实训基地升级,引入价值300万元的工业4.0实验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28个。
专业建设关键指标:
招生规模年均增长15%,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达4.7/5分。
师资团队培养成果
建立"青蓝工程"培养机制,带教青年教师6人,其中2人晋升高级职称。团队获评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开发校本教材4部,其中《机电一体化实务》被纳入省级规划教材。
团队建设数据:
双师型教师比例从65%提升至89%,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增长320%,教师教学竞赛获奖数量居全市前三。
信息化教学实践
研发"机电云课堂"在线平台,集成AR远程协作功能。疫情期间保障32个班级同步教学,资源访问量突破10万次,学生在线作业完成率达93.7%。
平台运营亮点:
开发微课视频217个,虚拟仿真项目43个,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时空分离重组。
国际交流与标准输出
参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引进IHK认证体系。带领团队开发双语教学资源包,接待德国专家团3次,输出《中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英文版。
国际合作成果:
建立姊妹学校2所,联合培养留学生5名,举办国际研讨会1次,发表EI论文2篇。
唐霜莹的职业发展轨迹印证了新时代职教工作者的多维成长路径。其以技术创新反哺教学改革,以竞赛成果倒逼质量提升,以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从单一课程建设到系统化专业改革,从区域技术服务到国际标准输出,其工作成效既体现了个人专业素养的持续精进,也折射出现代工科职业教育的转型方向。未来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背景下,其在智慧教学系统开发、产业教授制度探索等领域仍具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