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卫校”)作为西南地区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依托泸州医科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以培养基层医疗护理人才为核心,构建了涵盖中职、高职衔接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其临床护理、药剂等专业在四川省内具有显著竞争力。通过“校院一体”的教学模式,卫校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为川南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川南医士学校,2003年并入泸州医学院(现泸州医科大学)后更名为现名。作为公办全日制中等卫生专业学校,其核心定位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培养护理、药剂、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人才。
时间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50-1978 | 初创期 | 培养初级医士1200余人 |
2003-2010 | 并入高校体系 | 建立“3+2”高职衔接模式 |
2015至今 | 省级示范校建设 | 新增老年护理等4个特色专业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6个中职专业和3个高职衔接专业,其中护理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1.5+1.5”分段模式,前1.5年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后1.5年进入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轮转。
专业名称 | 学制 | 核心课程 | 实训占比 |
---|---|---|---|
护理 | 3年 | 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 | 45% |
药剂 | 3年 | 药理学、药物制剂技术 | 38% |
医学检验技术 | 3年 | 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 | 42%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12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通过“高校教授+医院专家”的协同教学模式,聘请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实践课程导师。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正高级职称 | 28 | 22% | 主持省级教改课题9项 |
硕士以上学历 | 56 | 44% | 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12套 |
行业兼职教师 | 42 | 33% | 参与制定省护理操作规范 |
四、教学设施与实践基地
学校建有总面积8000㎡的医学实训中心,配备模拟病房、急救实训室等32个专项实验室。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6家三甲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年接收实习生超500人次。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85%以上毕业生进入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工作。2022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年份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升学率 |
---|---|---|---|
2020 | 96.2% | 83.5% | 6.8% |
2021 | 97.1% | 85.2% | 5.3% |
2022 | 96.8% | 84.7% | 6.1% |
六、社会服务与行业影响
学校承担着川南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任务,年均开展继续教育项目15项,培训医护人员3000人次。开发的《老年照护技术》在线课程被纳入“川渝卫生健康人才培训平台”。
七、现存挑战与发展瓶颈
面对医学教育层次上移趋势,中职教育空间受到挤压。2022年招生数据显示,五年制高职录取线较三年制中职高120分,优质生源流失问题凸显。
八、未来发展战略
学校正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改革,计划与泸州医科大学联合开展“3+2+2”本科贯通培养试点。同步建设智慧医学实训平台,引入VR虚拟手术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设备。
泸州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通过六十余载的积淀,形成了“扎根基层、医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在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但在教育层次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强化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以应对医疗卫生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