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四川水利职院宜宾)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四川水利职院宜宾)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宜宾校区是四川省内水利类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依托长江上游水资源富集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校区以“立足水利、服务西部”为定位,构建了涵盖水利工程、电力系统、智能制造等特色的专业体系,形成“校地联动、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延伸载体,该校区通过与三峡集团、蜀南水务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打造了“理论-实践-就业”一体化培养链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8000人,其中水利类专业占比达65%,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为西南地区水利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四	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宜宾

一、地理区位与战略布局

校区位于宜宾市临港经济区,地处长江、岷江、金沙江三江交汇处,水域面积占全市14.8%,周边分布向家坝水电站、亭子口水利枢纽等国家级工程。依托区域水资源集群优势,校区重点建设水工实训中心、智能灌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形成“课堂+工程现场”交替教学模式。

核心指标 宜宾校区 成都本部 行业均值
水域半径 5公里内含长江干流 50公里无大型水域 30公里
合作企业数量 43家(含4家央企) 78家 60家
水利类实训基地 3个国家级+2个省级 5个国家级 2个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聚焦“大水利”专业群建设,开设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测报技术等8个核心专业,其中智能水务管理专业为全国首批试点。课程体系引入“1+X”证书制度,将无人机测绘、BIM建模等新技术融入教学。

专业类别 核心课程 实训项目 证书获取率
水利工程施工 水闸设计与施工、混凝土工艺 向家坝模拟施工 92%
水电站运行 水轮机调控、电力自动化 三峡仿真实训 88%
智慧水利 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应用 灌区远程监控实训 75%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实施“双百工程”人才计划,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水利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2%,近五年完成横向课题47项,其中“川南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师资结构 高级职称 硕士以上 双师型
宜宾校区 41% 83% 72%
全国水利职教平均 35% 76% 61%

四、产教融合与就业质量

构建“厂中校”培养模式,与蜀南水务共建“供水调度订单班”,实现课程与岗位标准对接。2023届毕业生进入水利系统的比例达68%,其中72%服务于西南地区中小型水利项目。

就业方向 国企比例 对口率 起薪水平
水利工程类 82% 94% 5.2k/月
电力系统类 78% 89% 5.5k/月
通用技术类 65% 72% 4.8k/月

五、实训条件与信息化建设

投入1.2亿元建设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包括1:1还原的拱坝模型、数字孪生灌区平台。开发VR渠道勘测系统,实现全流域地形可视化教学,设备共享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

实训类型 设备价值 年使用频次 虚拟化比例
水工模型实训 3200万元 2.4万次/年 15%
电力仿真实训 2800万元 1.8万次/年 35%
智慧水利实训 1500万元 1.2万次/年 50%

六、社会服务与技术创新

近三年开展水利行业培训1.2万人次,参与编制《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规程》等地方标准。与长江设计院合作研发的“库区滑坡预警系统”在云贵川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服务类型 年均项目数 技术到款额 社会效益
职业培训 32项 450万元 持证上岗率提升27%
技术研发 15项 820万元 节水增效15%
社区服务 28项 180万元 防洪意识普及率92%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共建“绿色小水电”课程,引进IHA国际水电协会认证标准。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47人,开展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联合研究项目。

合作领域 外方院校 认证项目 留学生国别
小水电技术 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 IHA工程师认证 老挝、缅甸
灌区管理 荷兰范霍尔登理工学院 WRc水质管理认证 越南、柬埔寨
防洪工程 日本京都工业大学 JIS施工标准认证 尼泊尔、孟加拉

八、发展挑战与机遇

面临川南城市群虹吸效应、水利行业智能化转型加速等压力,但受益于“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校区正规划建设智慧水利产业学院,预计新增投资2.3亿元用于人工智能+水利交叉学科建设。

关键要素 当前瓶颈 政策机遇 五年目标
人才结构 高端技术人才流失率12% “天府工匠”培育计划 引进博士20人
技术升级 数字化课程占比不足30% 新基建专项基金支持 虚拟仿真课程达50%
区域竞争 周边3市同类院校同质化竞争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 建成区域性水利职教中心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宜宾校区通过精准对接区域水资源禀赋和产业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水利人才培养体系。在“十四五”期间,需重点突破数字化转型和产教深度融合两大课题,通过建设智慧水利创新平台、完善“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持续巩固西南地区水利职业教育标杆地位。未来应加强与长江环保集团、华为数字能源等头部企业的合作,探索“现场工程师”培养新模式,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