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邡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样板城市什邡市。学院立足“中国雪茄之乡”“矿泉水之城”的区位优势,紧密对接成德绵经济圈产业需求,形成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为骨干,文旅商贸、康养护理为特色的专业布局。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与京东方、通威太阳能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本地产业吸附力显著。
在硬件建设方面,学院投资3.2亿元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慧农业研创园等产教融合平台,配备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测绘等先进教学设备。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达42%,拥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企业兼职教师库覆盖80%以上专业课程。通过“校中厂”模式引入7家实体企业,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无缝衔接,形成“教学-实训-生产-研发”四位一体的育人生态。
学院创新实施“三阶递进”培养体系:一年级夯实基础技能,二年级开展项目化实训,三年级进入企业顶岗历练。与京东方合作开发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性循环。近年来累计为本地输送技术技能人才4600余名,成为支撑“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人才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什邡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作为震后重建重点工程,校园规划融入防灾减灾设计理念,建筑群获评“四川省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标志性成果 |
---|---|---|
基础建设期(2014-2018) | 完成新校区整体搬迁 | 获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
内涵提升期(2019-2021) | 建成3个省级重点专业 | 立项教育部“1+X”证书试点 |
特色发展期(2022-至今) | 启动“双高计划”建设 | 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专业集群
构建“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与东方电气集团共建“厂中校”,课程体系嵌入企业岗位标准。开发《雪茄栽培技术》《矿泉水检测》等特色校本教材,实现区域产业文化进课堂。
专业大类 | 重点专业 | 合作企业 | 人才输出方向 |
---|---|---|---|
装备制造 | 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 | 东方电气、长城须崎 | 机械工程师、数控编程员 |
电子信息 | 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 | 京东方、华为成都基地 | 设备运维工程师、智能家居设计师 |
现代农业 | 园艺技术、农产品加工 | 蓝剑饮品、明日宇航 | 农业项目经理、食品质检员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实施“双百工程”:每年选派100名教师赴企业实践,引进100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将技术服务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高级职称教师 | 186 | 43%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
双师型教师 | 248 | 65% | 持有行业资格证书132种 |
企业兼职教师 | 156 | 32% | 参与开发实训项目87个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成“智能工厂”“智慧农园”等虚实结合实训场所,其中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配置ABB、KUKA等品牌设备58台套。与通威太阳能共建“光伏+”实训电站,实现“发电-储能-教学”一体化。
实训类别 | 场地面积 | 设备价值 | 功能覆盖 |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8600㎡ | 3800万元 | 数控加工、3D打印、工业物联网 |
现代农业研创园 | 5200㎡ | 1200万元 | 无土栽培、智能灌溉、农产品检测 |
数字经济实训室 | 1500㎡ | 860万元 | 大数据分析、电商运营、区块链应用 |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推行“季节学期制”,将烟草种植、旅游服务等专业课程与生产旺季同步。与京东合作开发“0-1-N”创业孵化体系,近三年培育学生创业项目47个,带动就业320余人。
培养模式 | 实施专业 | 企业参与度 | 典型成效 |
---|---|---|---|
现代学徒制 | 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 | 课程开发占比70% | 订单培养率100% |
项目驱动制 | 建筑工程技术、园林技术 | 真实项目教学占比65% | 获省级技能竞赛奖9项 |
双创孵化制 | 电子商务、旅游管理 | 创业导师企业占比50% | 孵化年营业额超百万项目3个 |
六、社会服务能力
政校行企协同平台
牵头成立“什邡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吸纳47家成员单位。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开发《雪茄烟叶评级》《矿泉水源保护》等行业标准6项。
服务类型 | 年度指标 | 受益群体 | 经济效应 |
---|---|---|---|
技术技能培训 | 4200人次 | 企业职工、农民工 | 增收约1800万元/年 |
技术研发服务 | 横向课题23项 | 中小微企业 | 技术交易额460万元 |
文化传承项目 | 非遗工坊12个 | 传统技艺传承人 | 带动就业260人 |
七、信息化建设水平
智慧校园建设成效
建成“5G+智慧职教”云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库,其中工业机器人装调VR系统被省教育厅列为共享资源。实现教学场所物联网全覆盖,能耗管理系统降低运营成本23%。
建设项目 | 技术特征 | 应用场景 | 效益提升 |
---|---|---|---|
数字孪生实训室 | BIM+IoT融合 | 建筑工程专业教学 | 实训效率提升40% |
AI教学质量监测 | 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 | 课堂教学诊断 | 问题发现及时率提高65% |
远程协作平台 | 5G+AR技术 | 跨校区实训指导 | 专家资源利用率提升3倍 |
八、质量保障与持续发展
多维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三方督导”机制:教学督导组(教授团队)、企业督导组(技术总监)、学生督导组(学生会)联合开展质量评估。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运行以来,停招落后产能相关专业3个,新增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5个。
评价维度 | 监测指标 | 2023年数据 | 改进措施 |
---|---|---|---|
教学效果 | 核心课合格率 | 92.7% | 实施分层教学改革 |
就业质量 | 对口就业率 | 78.5% | 深化订单班规模 |
社会声誉 | 雇主满意度 | 89.3分 | 优化顶岗实习管理 |
经过十余年发展,什邡职业学院已形成“根植产业、双向赋能”的办学特色。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持续突破:一是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专业群与当地新能源产业的适配性;二是提升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三是构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力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