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航天技师学院广汉校区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直属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依托航天产业资源与德阳广汉市的区域优势,构建了以航天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校区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航天精密加工、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等12个现代化实训中心,配备价值超2亿元的先进设备。通过“校企双元”培养模式,与航天七院、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以上。校区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聚焦航天产业链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形成“产学研训”一体化生态,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
一、区位与战略定位
广汉校区位于成德绵经济走廊核心地带,地处广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毗邻三星堆博物馆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校区辐射半径覆盖德阳、绵阳等装备制造业重镇,与成都青白江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形成1小时产业协同圈。
对比维度 | 广汉校区 | 普通技工院校 | 航天企业内部培训中心 |
---|---|---|---|
区位优势 | 成渝经济圈核心节点,毗邻航天产业园区 | 多位于三四线城市,产业配套不足 | 深扎企业基地,但区域辐射力有限 |
战略定位 | 服务航天产业链+区域高端制造 | 通用型技能人才培养 | 单一企业定向培训 |
政策支持 | 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 基础职业教育补贴 | 企业专项培训经费 |
二、专业集群建设
校区构建“航天+智能”专业矩阵,重点打造航天特种加工工艺、航天电子设备装调等6个省级重点专业。其中,航天器总装与测试专业全国唯一,采用“1.5年理论+1.5年项目实战”培养模式。
专业领域 | 核心课程 | 实训设备价值(万元) | 合作企业 |
---|---|---|---|
航天特种加工 | 超精密切削、微装配技术 | 8600(含五轴联动机床) | 航天科工二院 |
航天电子工程 | 卫星通信系统调试、FPGA开发 | 5200(含航天级测试平台) | 中国卫通 |
智能焊接技术 | 激光焊接编程、机器人视觉系统 | 3800(含航天焊装工作站) | 东方电气 |
三、师资队伍结构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组建由航天高级工程师、技能大师组成的兼职教师库。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四川省技术能手14人,企业导师占比达45%。
- 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62%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48%
- 每学期企业实践时长:≥4周
- 横向课题年均参与数:23项
四、实训体系建设
建成“三级递进”实训平台:基础技能训练中心→专项技术实训室→产教融合创新工厂。其中,航天器环境模拟实验室可复现真空热循环、振动冲击等太空极端条件。
实训层级 | 场地面积 | 设备台套数 | 年实训人次 |
---|---|---|---|
基础实训中心 | 6800㎡ | 1260台 | 3200+ |
专业技术实训室 | 4500㎡ | 832台 | 1800+ |
创新工厂 | 2800㎡ | 315台 | 800+ |
五、产教融合模式
创新“四共八通”合作机制:与中国长征火箭研究院共建“航天工匠学院”,联合开发《运载火箭总装规范》等12门定制课程,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航天企业岗位要求100%对接。
- 订单班规模:年均培养300人
- 企业新型学徒制覆盖率:78%
- 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5项/年
- 共享专利数量:42件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技能+学历+职业资格”三维晋升通道。近三年毕业生获取高级工证书比例达94%,通过“职教高考”升入本科院校人数年均增长27%。
发展渠道 | 2023届数据 | 行业平均水平 |
---|---|---|
直接就业 | 68% | 52% |
专升本升学 | 22% | 15% |
入伍参军 | 9% | 6% |
海外就业(新加坡/老挝) | 1% | 0.3% |
七、科研与社会服务
年均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23项,为周边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20余次。开发的“航天精密零件智能检测系统”使合作企业质检效率提升40%。
- 纵向科研经费:1800万元/年
- 技术交易额:650万元/年
- 社会培训量:4800人次/年
- 技能鉴定通过率:91%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智能制造升级需求,校区正推进“三个转型”:从传统技工教育向数字化技能教育转型,从单一技能培养向复合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转型,从区域服务向国际化产教协同转型。计划投资2.3亿元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基地,引入航天云网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西部航天技能人才高地。
四川航天技师学院广汉校区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已形成特色鲜明的航天职业教育范式。其“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经验对同类院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国际化认证体系构建、新兴专业布局速度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创新,在服务国家航天战略的同时,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