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市技工学校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自1986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开设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18个热门专业,形成"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的阶梯式培养体系。校园占地120亩,建有现代化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和智慧教室,配备价值3000余万元的先进教学设备。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比亚迪、京东物流等4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在川陕渝地区形成显著品牌效应。
一、学校概况与发展历程
巴中市技工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巴中县劳动服务公司培训部,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技工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300余人,教职工2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学校历经三次重大扩建,2018年整体迁入恩阳新区新校区,形成"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位一体布局。
年份 | 在校生规模 | 专业数量 | 实训设备价值 |
---|---|---|---|
2015 | 2800人 | 12个 | 1200万元 |
2018 | 3500人 | 15个 | 2000万元 |
2023 | 4300人 | 18个 | 3000万元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传统优势专业+新兴战略专业"的双轮驱动模式,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两大专业群。其中,数控加工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入选教育部"1+X"证书试点项目。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过程,实践课程占比达65%。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对口就业率 |
---|---|---|---|
智能制造 | 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 | 数控车工(高级) | 96.5% |
汽车工程 | 新能源汽车维修、智能网联技术 | 汽车维修工(二级) | 94.2% |
信息技术 | 大数据处理、网络安全运维 | 计算机操作员(四级) | 92.8%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高校教授+企业技师+能工巧匠"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现有全国技术能手2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到40%。近三年累计选派126名教师参加德国双元制教学法培训,开发校本教材28部。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持证情况 |
---|---|---|---|
理论教师 | 158 | 60% | 高级职称52人 |
实习指导教师 | 82 | 31% | 技师以上79人 |
企业兼职教师 | 45 | 17% | 高级工程师28人 |
四、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校中厂"实训中心6个,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配备价值800万元的工业机器人实训设备。创新实施"车间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每月有两周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实训。
五、产教融合机制
构建"四共八通"产教融合体系: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建基地、共研课题;实现招生招工互通、标准衔接互通、资源共享互通、师资互聘互通。与通江银耳集团等本地企业开展订单培养,设立"乡村振兴班"定向培养涉农技能人才。
六、创新创业教育
投资500万元建设创业孵化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开发《电商直播实务》《乡村民宿运营》等特色课程,近三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47个,其中"秦巴山货"电商平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千万元。2022年获评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2万人次,重点面向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开展"技能回炉"计划。与巴中经开区共建产业人才培训中心,为12家规上企业定制员工技能提升方案。疫情期间开发线上培训课程42门,覆盖川陕渝三省交界区1.8万名学员。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升级匹配度待提升、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压力大等挑战。学校计划实施"三大提升工程":投入2000万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与成都工业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合作,建立川东北技能人才发展联盟。
经过三十五年发展,巴中市技工学校已形成鲜明的"扎根秦巴、服务产业"办学特色。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正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术创新,加速向高水平技工院校迈进,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