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泸州江南职业中专学校是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84年,原名为“泸州市江南职业中学”,2021年更名为现名。学校位于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200余人,教职工210人。学校以“服务产业、赋能未来”为办学宗旨,紧密对接泸州“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构建了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数字技术三大专业集群,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特色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三教改革”,在省级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47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院校。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泸州江南职业中专学校立足泸州“中国酒城·长江经济带”区位优势,形成“产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特色。学校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四川省“三名工程”建设单位,拥有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骨干专业5个。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布局与泸州装备制造、白酒产业、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高度匹配;二是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实现技能等级证书覆盖率达100%;三是创新“企业课堂+项目导师”人才培养模式,与12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核心指标 | 数据详情 |
---|---|
办学性质 | 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
在校人数 | 3200人(含联合培养高职生800人) |
教职工总数 | 210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8%) |
实训设备价值 | 4800万元(含智能酿造实训中心等) |
校企合作企业 | 泸州老窖集团、华为泸州基地等23家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泸州“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数字技术”三大专业群。其中,机械加工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3个省级重点专业采用“1+X”证书制度,开发模块化课程包。例如,机械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电子商务专业与京东共建“直播电商”方向课程。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智能制造 | 机械加工技术 | 数控编程、CAD/CAM、工业机器人操作 | 数控车工(中级)、电工证 |
现代服务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导游实务、调酒技术、民宿运营 | 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 |
数字技术 | 计算机应用 | 网络搭建、大数据基础、UI设计 | 计算机操作员(高级)、Web前端认证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通过企业实践、高校研修、国际交流等途径优化师资结构。现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5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2023年数据显示,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76%,较2018年提升31个百分点。
年份 | 双师型教师占比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 高级职称教师数 |
---|---|---|---|
2018 | 45% | 12% | 38人 |
2022 | 68% | 21% | 54人 |
2023 | 72% | 24% | 62人 |
四、教学成果与技能培养
学校构建“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竞赛体系,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42项。2023年,机械专业学生在“中国制造2025”技能挑战赛中获全国二等奖;电子商务团队斩获全国职业院校创业大赛银奖。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91%,高于全省中职校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推行“一三五”产教融合模式:即一个产业学院(与泸州老窖共建“智酿学院”)、三类合作形式(订单班、学徒制、共享实训基地)、五维对接机制(岗位标准、教学方案、师资培养、考核评价、文化融入)。目前,与华为合作的ICT人才培养基地已输送230名毕业生,留泸就业率达89%。
六、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
学校构建“升学有径、就业有位、创业有扶”的多元发展通道。2023年高考升学率达78%,其中本科上线率12%;直接就业学生中,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比例达15%。此外,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酿酒工艺”“农村电商”等定制课程。
七、校园文化与管理模式
学校推行“六维德育”体系,涵盖工匠精神培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模块。实行“半军事化+弹性学分”管理制度,学生违纪率同比下降42%。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非遗传承”,开设油纸伞制作、分水油纸伞等选修课,相关作品在省级展览中获奖17项。
八、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慧商超实训室等36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省级标准化实训基地4个。信息化方面,投入800万元建成“5G+智慧校园”,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12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覆盖所有主干专业。图书资源总量达28万册,生均纸质图书85册。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四川省泸州江南职业中专学校已形成“产业需求牵引、校企深度协同、技能精准赋能”的办学生态。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双师队伍建设成效、产教融合创新实践,为西部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在国际化合作、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持续突破,以更好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