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农业科技学院(四川罗江农科院)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农业科技学院(四川罗江农科院)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立足川北、辐射西南的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其发展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学院坐落于德阳市罗江区,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资源,构建了“产教融合、校地共生”的办学模式。作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高校”,学院以农业装备制造、智慧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专业集群为核心,形成“农业+科技+产业”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近年来,通过与省农科院、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5%,在川渝地区农业技术人才供给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	川省德阳市罗江农业科技学院

一、区位优势与资源整合

学院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区核心地带,毗邻德阳高新区与罗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校区-园区-产区”联动格局。

核心指标罗江农科院四川农职院重庆农职院
占地面积(亩)120015001000
校内外实训基地数量45(含8个省级基地)6038
年承接农业技术培训人次1.2万80006000

通过表格可见,罗江农科院在实训基地质量(省级基地占比17.8%)和区域服务规模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其总占地面积小于四川农职院,反映其集约化办学特征。

二、学科专业布局

学院聚焦“智慧农业”与“农业装备智能化”两大方向,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专业体系。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产业匹配度
农业工程类农业装备智能化、设施农业3个92%
生物技术类食用菌生产、农产品检测2个88%
经济管理类农村电商、休闲农业1个85%

数据显示,学院60%以上的专业直接对接四川省“10+3”农业产业体系,尤其在农业工程领域形成明显竞争力,但经济管理类专业与产业匹配度略低,需强化数字化转型课程。

三、师资队伍结构

通过“校企双聘”机制打造复合型师资团队,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5%。

师资类型教授/副教授博士学历企业兼职教师
数量102人89人67人
占比34%29.7%22.3%

相较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高级职称28%、博士学历15%),学院师资学历与职称结构优势明显,但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低于江苏农职院等东部院校(平均35%),反映产教融合深度待提升。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累计立项省部级课题47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68%。

  • 主导制定《川北设施农业建设标准》等地方标准3项
  • 开发智能灌溉系统、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等专利23项
  • 承接农业农村部“天府粮仓”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

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3000人次,但在横向课题经费(年均800万元)上落后于杨凌职院(2000万元以上),需加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建设。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季节学期制”与“田间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程与农时对接。

培养环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轮岗
时间分配40%50%10%
考核方式卷面考试技能实操+田间诊断企业导师评价

该模式使学生岗位适应期缩短至2个月,但企业轮岗周期较短,需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延长顶岗实习时长。

六、国际化办学路径

与泰国清迈大学、白俄罗斯戈梅利农学院建立合作机制,年均交换生30人。

合作项目留学生国别国际认证专业
农业机械维修国际资格证老挝、缅甸、越南农业装备应用技术
热带作物栽培联合课程泰国、马来西亚园艺技术

国际化进程处于省内同类院校中等水平,在“一带一路”农业教育联盟中的参与度低于云南农职院,建议拓展中亚合作网络。

七、数字化校园建设

投入3200万元建成智慧农业实训中心,物联网设备覆盖率达85%。

  • 部署农田环境监测系统、作物生长模型数据库
  • 开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含12个农业典型场景)
  • 建成“农业大数据分析中心”服务地方政府决策

但数字教育资源总量(现有MOOC课程78门)仅为浙江农林大学的1/3,需加快5G+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开发。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端人才引进受限于地域吸引力,二是科研成果转化资金缺口达年均1500万元,三是新兴农业专业(如农业人工智能)建设滞后。建议通过以下路径突破:

  1. 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提升安家补贴标准
  2. 联合金融机构创建“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基金”
  3. 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农业智能装备实验室”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农业科技学院凭借区位资源禀赋与产教融合机制,已成为西南地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支点。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层次、科研能级三个方面重点突破,持续巩固“扎根乡村、服务农业”的办学特色,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