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遂宁市大英县辉宏技术学校(大英辉宏技校)

遂宁市大英县辉宏技术学校(大英辉宏技校)

遂宁市大英县辉宏技术学校作为当地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在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学校依托大英县工业强县战略,紧密对接化工、机械加工等区域支柱产业,构建了以化工工艺、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专业体系。通过“校中厂+订单班”模式,与盛屯铜业、四川久大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师资队伍方面,“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其中不乏省级技术能手和行业专家。硬件设施上,校内拥有省级标准化化工实训中心,配备DCS集散控制系统、化工仿真软件等先进设备。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部分优秀学员通过“技能高考”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加速和职教改革深化,学校在专业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合作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束缚,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级。

遂	宁市大英县辉宏技术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辉宏技术学校前身为1998年创立的大英县技工培训班,2012年经市教育局批准升格为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发展特征
1998-2005技工培训阶段以基础技能培训为主,年培训量不足500人
2006-2011资质升级筹备增设化工、机电专业,启动学历教育申报
2012至今规范化办学获批省级重点中职,在校生规模突破1200人
当前定位为“区域产业人才孵化基地”,重点服务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二、专业架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4个重点专业群,其中化工技术应用专业群获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专业名称核心课程合作企业
化工工艺化工单元操作、DCS控制系统盛屯铜业、四川美丰
机电一体化PLC编程、液压传动江淮汽车、大英机床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京东川北仓储中心
课程体系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结构,前两年完成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第三年进入企业定制班学习。引入1+X证书制度,将化工总控工、电工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现有专任教师76人,

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双师比例
高级职称22%硕士及以上18%68%
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建立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轮岗机制。近五年选派36名教师参加国家级职教培训,引进企业工程师12人担任兼职导师。但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仍低于全省中职校平均水平(28% vs 35%),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有待加强。

四、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校内建成

实训中心设备价值功能覆盖
化工实训楼850万元仿真工厂、精馏实训室
机电实训中心620万元数控加工、机器人编程
与盛屯铜业共建的“铜材深加工实训基地”获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认定。对比区域内同类院校,
项目辉宏技校市工业技校县职教中心
实训工位密度0.85/生0.62/生0.48/生
设备更新率15%/年10%/年8%/年
但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上落后于省级示范校。

五、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近三年毕业生关键指标显示:

年度就业率对口率升学率
202193.2%78.5%6.8%
202292.5%80.3%7.2%
202391.8%82.1%8.1%
典型就业案例包括2023届化工专业李某入职四川美丰,起薪达6500元/月。但升学渠道主要集中在省内高职,省外优质高校录取率不足3%。

六、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构建“四阶递进”培养模式:

  • 1-2学期:基础技能训练
  • 3-4学期:项目化教学
  • 5学期:跟岗实习
  • 6学期:顶岗实习
与1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其中
合作形式参与企业受益学生数
订单培养盛屯铜业186人/年
现代学徒制大英机床52人/年
但合作深度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存在“重用工轻育人”倾向,需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七、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年均开展职业培训2300人次,涵盖特种作业、新型职业农民等项目。

培训类型人次取证率
电工操作证84594.7%
化工安全员61291.3%
技术服务方面,为本地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方案12项,但横向科研经费仅占年度总收入的3.8%,社会培训创收未形成规模效应。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主要制约因素包括:

  • 专业集群与新兴产业匹配度不足,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缺口明显
  •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智慧校园覆盖率低于全省均值23个百分点
  • 师资引进受制于县域区位劣势,近三年人才流失率达15%
建议实施“三步走”战略:
  1. 优化专业布局,增设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材料等前沿方向
  2.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AR/VR教学资源包
  3. 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建立高层次人才专项津贴制度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辉宏技术学校已成长为服务县域经济的重要人才供给基地。未来需把握“十四五”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机遇,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拓展社会服务维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