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文化产业技术学校(四川文产技术学院)

四川文化产业技术学校(四川文产技术学院)

四川文化产业技术学校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依托区域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专注于培养文化创意、艺术设计、非遗技艺等领域的技术型人才。学校以“产教融合、文化传承”为核心办学理念,构建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被纳入四川省文化产业人才培育重点单位。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等举措,逐步形成“文化+科技+艺术”的特色办学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在西南地区同类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

四	川文化产业技术学校

一、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四川文化产业技术学校成立于2012年,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管理,是省内唯一以“文化产业技术”命名的中职学校。校区占地8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有数字媒体、传统工艺、艺术设计等6大实训中心。截至2023年,在校生规模达3200人,累计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超1.2万人次。

年份 关键发展节点 成果
2012-2015 基础建设期 完成数字绘画、陶艺烧制等8个专业实训室建设
2016-2018 省级重点专业立项 文化艺术策划专业获评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2019-2023 产教融合深化阶段 与腾讯、故宫文创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3所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12个中专专业,覆盖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下游。其中,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民族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服务与管理三大专业群构成核心架构。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项目实战”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60%,引入Adobe认证、非遗技艺等级考核等行业标准。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核心课程 职业资格证书
数字创意类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三维建模、影视特效制作、UI设计 Adobe国际认证
传统工艺类 蜀绣设计与工艺 针法技艺、纹样创新、装裱修复 蜀绣非遗传承人认证
文旅服务类 导游服务与管理 景区运营、文化解说、研学策划 导游资格证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理论+实践)比例达78%。通过“行业专家引进计划”,聘请了1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导师。教学资源方面,建有数字资源库存储量达50TB,包含川剧脸谱数据库、羌族纹样矢量图集等特色素材。

师资类型 人数 代表性教师 行业经验
非遗技艺导师 9人 李虹(蜀绣省级传承人) 从业35年,带徒200余人
企业兼职教师 15人 张明(腾讯TCG高级设计师) 参与《王者荣耀》皮肤设计项目
校内骨干教师 28人 王丽(数字媒体教研组长) 主持开发VR川剧教学系统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投入8000万元建设实训基地,包含虚拟现实影像制作室、文物修复实验室等特色场所。与成都博物馆共建“文物数字化实训中心”,配备高精度三维扫描仪、非遗材料分析仪等先进设备。校外签约实训基地覆盖全省15家文化企事业单位,年接纳实习生超1000人次。

  • 校内实训工位总数:2800个
  • 设备资产值:3200万元
  • 重点实验室:蜀绣工艺创新实验室、巴蜀文化数字保护中心

五、就业质量与升学通道

202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对口就业率91.3%,平均起薪4500元/月。主要就业方向包括文化场馆运营、数字内容制作、文旅策划等领域。学校与四川美术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建立“3+3”中高职衔接项目,年输送升学学生占比约30%。

就业领域 占比 典型单位 岗位示例
数字文创 38% 腾讯互娱、完美世界 游戏UI设计师、动画建模师
传统工艺 27% 蜀江锦院、羌寨工坊 刺绣技师、陶艺工程师
文旅服务 25% 杜甫草堂博物馆、峨眉山景区 文化讲解员、活动策划专员

六、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

学校承担“天府工匠”培养计划,设立蜀绣、竹编、川剧等8个非遗大师工作室。近五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30场,培训社区学员超5000人次。2022年主导的“数字敦煌壁画复原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创新奖,实现文物数字化技术向市县文化馆输出。

  • 非遗传承项目:蜀绣、绵竹年画、彝族漆器髹饰
  • 年度社会培训量:1200人次
  • 文化扶贫成果:为凉山州培训彝绣人才327人

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构建“1+X”证书制度,与23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企入校案例包括:与自贡灯彩集团共建“彩灯设计工坊”,与新华文轩联合开发“古籍修复”现代学徒制班。2023年校企共同研发产品价值超800万元,其中“三星堆主题文创”系列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合作模式 参与企业 合作成果
产业学院 故宫文创研究院 开发“文物表情包”数字产品
订单培养 腾讯游戏SC事业部 组建“游戏美术定向班”
技术研发 成都数字文创产业协会 制定《非遗数字采集标准》

当前面临数字技术迭代快于教学更新、高端人才引进竞争激烈等问题。根据“十四五”规划,学校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AR川剧教学系统;拓展国际交流,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共建唐卡研究项目;深化“非遗+电商”人才培养,目标三年内孵化100个青年非遗创业项目。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