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江市东兴区职业学校是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办学实体,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依托内江市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构建了“工科为主、多专业协同”的办学格局。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实训体系建设,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5%,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其“双师型”教师占比超70%,与30余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院校。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建设
内江市东兴区职业学校创建于1987年,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200余人,教职工280人。校园占地18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建有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12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
指标 | 内江市东兴区职业学校 | 四川省平均水平 | 全国中职院校均值 |
---|---|---|---|
生均教学设备值 | 1.2万元 | 0.8万元 | 0.6万元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72% | 61% | 53% |
企业合作覆盖率 | 100%专业覆盖 | 85% | 70%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4个中职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现代农艺技术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60%,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与企业联合开发《智能制造技术》《农产品电商运营》等12门特色教材。
核心指标 | 数控技术专业 | 电子技术专业 | 现代农业专业 |
---|---|---|---|
实训设备价值 | 800万元 | 650万元 | 420万元 |
企业定制班比例 | 100% | 80% | 60% |
毕业生起薪 | 4800元/月 | 4500元/月 | 4200元/月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名师培育工程”,现有正高级讲师5人,副高级职称68人,聘请企业技术骨干42人担任兼职教师。近三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9项,开发产教融合课程23门,形成“理论教学+企业项目+技能竞赛”三位一体培养机制。
四、产教融合实践
与内江凤凰集团共建“厂中校”,与京东物流合作设立“川南智能仓储实训中心”,推行“1.5年在校学习+1.5年顶岗实习”培养模式。2022年校企联合攻关技术难题17项,产生经济效益超300万元,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深度对接。
合作维度 | 内江东兴职校 | 成都某国家示范校 | 重庆某职教集团 |
---|---|---|---|
订单培养学生数 | 1200人/年 | 800人/年 | 1500人/年 |
设备捐赠价值 | 320万元/年 | 200万元/年 | 500万元/年 |
联合研发项目 | 8项/年 | 5项/年 | 12项/年 |
五、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技能高考、直接就业、创新创业”三通道发展体系。2023年本科升学率38%,就业学生中75%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设立500万元创业基金,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7个,其中“智慧农业物联网”项目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六、社会服务能力
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为内江经开区提供技术改造服务12项。牵头成立“川南现代农业职教联盟”,辐射云贵川三省12所职业院校,开发乡村振兴课程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案例。
七、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五维质量监控模型”(企业满意度、技能抽测、就业跟踪、教学诊断、社会评价),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运行十年来淘汰滞后专业3个,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前沿专业5个。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职教高考改革等新形势,学校存在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省外优质企业合作不足等问题。拟通过争取专项债券2亿元建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园”,与长三角地区建立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内江市东兴区职业学校已形成鲜明的“扎根产业办职教”特色,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实践经验为西部县域职教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协同育人等方面持续突破,巩固其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职教枢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