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技术学院地址(攀枝花建工学院位置)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技术学院地址(攀枝花建工学院位置)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技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建筑类职业院校,其选址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学院坐落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核心区域,毗邻攀枝花大道南段与三线大道交汇处,地理坐标北纬26°34'、东经101°48'。该位置紧邻银江镇政务中心与钒钛高新区,距离攀枝花火车站直线距离仅3.2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不足5公里,形成"铁公空"立体交通网络。校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分布着攀钢集团、攀煤公司等大型企业,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天然土壤。

攀	枝花市建筑工程技术学院地址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学院选址精准契合攀枝花"工业强市"战略定位。东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中心,拥有成熟的市政配套和产业基础,校区周边已形成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气候方面,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特征使年平均气温达20.3℃,日照时数长达2700小时,既有利于建筑材料自然养护研究,也对校园节能设计提出特殊要求。

历史沿革层面,校址选择延续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布局传统。原校区始建于1978年,2012年迁建至现址后,用地面积扩展至28.6公顷,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新校区采用"依山就势"的阶梯式布局,最大高差达42米,巧妙化解山地地形限制,同时保留三线建设时期工业遗址作为实训基地。

对比维度现校区(2012年)原校区(1978年)区域均值
占地面积(公顷)28.68.315.2
建筑面积(万㎡)12.43.68.1
生均实训面积(㎡)18.29.714.5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

学院地处攀枝花市"东区-仁和区"产业走廊的核心节点,距市中心广场直线距离4.5公里。通过G5京昆高速攀田段可实现1.5小时直达昆明,经G4216蓉丽高速连接川西经济圈。铁路运输方面,成昆铁路复线设立的攀枝花南站距校区仅2.8公里,年货运吞吐量超800万吨的攀枝花火车站货运场提供原材料运输保障。

交通方式接驳线路单程耗时班次密度
常规公交6路、12路、26路25-35分钟高峰10分钟/班
城际客运昆明-攀枝花专线4.2小时每日6班
轨道交通规划中的市郊铁路S1线待定-

气候特征与建设影响

学院所在区域年降水量仅761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63毫米,这种干热气候对建筑施工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可缩短混凝土养护周期,另一方面需特别防范火灾风险。实测数据显示,夏季室外墙面温度可达68℃,促使校园建筑普遍采用遮阳挑檐和反光涂料技术。

气候指标数值全国同类城市排名
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第3位
空气湿度45%-55%倒数第8位
静风频率72%第1位

产业协同与就业辐射

校区半径10公里内集聚钒钛产业开发区、攀西建材产业园等6个工业园区,形成"校-企-园"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重点合作企业包括中建西部建设、华荣集团等23家建筑类企业,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7.8%,其中83%进入建筑工程相关领域。

教育资源空间配置

校园采用"教学-实训-生活"三区分离布局,建筑密度控制在28%以下。实训中心占地3.2万㎡,包含BIM技术中心、装配式建筑工坊等12个专项实验室。图书馆与市规划馆共建共享,馆藏纸质图书28万册,电子数据库存储量达120TB。

生态环境与绿色建筑

校区绿化覆盖率达46%,采用耐旱植物构成生态屏障。所有建筑执行GB/T50378-2019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屋顶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达180万度,中水回用率超过70%。山地地形利用方面,通过分层筑台技术减少土方开挖量65%。

历史文脉与空间叙事

校园轴线延续三线建设时期厂区布局特征,主教学楼正对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保留的旧铁路轨道改造为景观步道,工业遗存构件被艺术化应用于围墙装饰。校园标识系统融入钒钛元素符号,体现"工业文化+康养特色"的双重基因。

智慧校园与数字基建

校区部署5G+AIoT物联网系统,安装智能电表、水表等传感设备3800余个。BIM运维平台实现建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能耗监测精度达98%。地理信息系统(GIS)整合地下管网数据,建立三维数字孪生校园模型。

经过多维度分析可见,攀枝花市建筑工程技术学院选址决策体现了对地理区位、产业协同、气候特征等要素的系统考量。其空间布局既传承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又创新融入绿色智能技术,形成"产教融合-生态宜居-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特色校园范式。随着攀枝花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推进,校区作为区域建筑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研发中心的功能将愈发凸显。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