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阿坝职业学院央视新闻(阿坝职院央视报道)

阿坝职业学院央视新闻(阿坝职院央视报道)

阿坝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首个高原生态职业院校,其建校历程与央视新闻报道紧密相连。自2019年首次亮相央视新闻联播以来,该学院累计获得7次专题报道,涉及教育扶贫、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央视通过《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以“高原职教样本”为定位,展现其服务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报道中高频出现“产教融合”“非遗传承”“双语教学”等关键词,凸显学院在破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难题中的创新实践。

阿	坝职业学院央视新闻

一、地理区位与战略定位

学院坐落于阿坝州马尔康市,地处川西北高原核心区,覆盖九县藏族聚居区。海拔高度达2600米,形成“高原适应性人才培养”特色方向。央视报道特别关注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略支点作用,通过

指标数据
覆盖人口约120万(含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辐射半径3.5万平方公里(占四川总面积64%)
海拔适配性90%学生来自高海拔牧区

印证其“不离乡、不离土”的职教理念。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度

央视《职教中国》专题报道揭示,学院开设牦牛繁育唐卡绘制生态修复等18个特色专业,与阿坝州“五大产业体系”匹配度达92%。通过

产业领域对应专业就业相关度
现代农牧业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87%
文化旅游藏族音乐表演、导游93%
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技术、环境监测89%

构建“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闭环,央视特别拍摄牦牛实训基地教学场景,展现实践教学成果。

三、教育扶贫实施路径

学院通过“四免一补”政策(免学费、住宿费、教材费、伙食补助)覆盖96%贫困生。央视《教育振兴乡村》专题数据显示:

年度受助学生数人均补助金额
20201324人4800元/年
20211587人5200元/年
20221742人5600元/年

同步开展“技能下乡”培训,年均培训农牧民超3000人次,央视记者实地记录羌绣技艺培训课堂,展现“授人以渔”的扶贫模式。

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学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系统教授格萨尔史诗藏文书法等濒危技艺。央视《文化中国》栏目报道显示:

项目传承人数产业化率
唐卡绘制215人68%
羌绣工艺189人72%
藏香制作102人55%

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模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旅产品,央视镜头多次聚焦学生创业工坊的市场化运作场景。

五、就业质量与区域贡献

据央视《稳就业促发展》报道,2022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8%,对口就业率83%。关键数据表明:

指标数值
基层服务项目参与率41%(含三支一扶、乡村振兴助理)
自主创业率17%(文旅类占63%)
企业留用率92%(合作企业满意度评价)

特别是“订单班”学生100%进入九寨沟旅游集团等龙头企业,央视采访多位企业HR证实“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双优势。

六、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学院实施“双师双能”工程,央视《职教改革进行时》专题披露:

类别人数占比
企业兼职教师89人38%
非遗传承人导师43人19%
研究生学历教师97人42%

其中“双语教师”占比达65%,采用藏汉混合教学模式,央视记者在课堂实录中强调“文化适切性”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七、基础设施与智慧校园

央视《教育强国大家谈》栏目展示学院投资3.2亿元建设的高原模拟实训中心,包含:

设施类型数量/面积功能特性
高寒牧场实训场500亩(海拔模拟3800米)牦牛越冬研究
民族文化数字馆800㎡(VR体验区)非遗数字化保护
智慧教室45间(全域5G覆盖)远程互动教学

特别报道其“光伏+供暖”系统,实现校园能耗降低42%,成为高原绿色校园典范。

八、媒体传播与社会影响

央视报道产生显著传播效应,百度指数显示“阿坝职业学院”搜索量在报道期增长380%。第三方评估显示:

维度提升幅度
生源质量文科录取线提高42分(2019-2022)
社会捐赠年均增长170%(企业定向资助)
国际合作新增瑞士、尼泊尔4个合作项目

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更将其纳入“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案例库”,形成品牌溢价效应。

阿坝职业学院的央视叙事始终围绕“高原职教赋能乡村振兴”主线,通过多维度报道构建起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创新范式。其经验表明,精准对接区域需求、深化文化适配性改革、强化媒体传播矩阵,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未来需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跨区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释放高原职教示范效应。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